对上市公司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进行利润操纵的分析——以TCL通讯为案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ratc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很普遍且手法各异。我国证券市场发展20多年来,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现象屡屡发生,虽然管理层对其监管措施逐步完善、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各种利益驱使下,公司做假的动机不能根绝,手法也愈加巧妙。 本文在总体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对近几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概况和特点的归纳总结,分析了利润操纵中会计方法的变迁,认为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由于适用追溯调整法,不影响年度利润数据和会计指标的信号作用,是利润操纵手法中的新宠,它从实质上改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危害较大,较难防范,急需采取对策进行规范。 本文认为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与其他利润操纵会计方法相比,其适用范围要广得多,有金额大、操作快、运用广、不影响本期利润和将来的业绩成长、没有后继的资产包袱等特点。但作为最后的做假手段,利弊参半,它一旦采用也意味着经营者承认过去犯错并有虚假陈述之嫌。做假不可能掩盖问题的实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不过是把资产窟窿从当期数据转移到期初数据中去而已。 本文在归纳分析和案例分析中从利润操纵会计手段变迁、企业做假动机、运用效果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上市公司在选择利润操纵手段时的利弊权衡和动因。并通过对TCL通讯2003年暴露的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操纵利润事件的详细分析,重点剖析了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进行利润操纵的过程、背景、深层动因和利弊,揭示了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进行利润操纵的特点、动机和危害,同时从资本市场监管的社会收益角度揭示了我国监管者“难以作为”的窘境,并结合目前监管规定的局限性提出了有效限制上市公司滥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进行利润操纵的对策建议,内容详实,视角独特,弥补了国内现有文献的不足。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的进行工程造价管理一直是建筑行业讨论的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发达国家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就我国
在加入WTO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城中村”集体经济面临着竞争性人才奇缺,经营管理观念落后,周边经济严重威胁等一系列问题,急需再一次创新,走出一条成功的改革之路。发端于2
本文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熊彼特开创的创新理论经过长期的沉寂后,逐渐获得复苏。通过深入考察,本文认为创新理论的发展与现代企业内部专业化的深化是息息相关的。企业家创新职能的需求乃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企求。本文剖析了熊彼特式的古典企业创新背后,社会资本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分工的演进,单枪匹马式的创新模式在知识飞速增长的时期,已经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则是大规模的协同创新,而集群理论则
本文研究中国加入WTO后,长城信息公司的技术创新战略分析。文章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和外国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进行分析,详细介绍了美、日、印度、爱尔兰等国家和地区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