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法治化研究——以预算法治为视角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eng124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口支援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它早在1979年就被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用于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迄今30多年的对口支援发展历程,在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和维持少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随着对口支援政策开展的深入,其弊端也日渐凸显。对口支援过程常伴随着非制度化、非规范化的非议,学者们开始对其运行及发展趋势有了各种各样的疑虑。依靠中央权威、行政指令运行的对口支援难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无法做到长期、统一、科学规划。对口支援中行政权力的扩张也极易滋生寻租腐败现象,影响我国法治化进程。   在我国分税制存在不足、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仍需完善阶段断然提出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不适宜的。因此,笔者建议以预算法治为视角探讨对口支援。《预算法》中第31条对扶助经济不发达民族自治地方、老革命根据地、边远、贫困地区预留的必要资金和《预算法》第32条对预备费的规定将是对口支援法治化的突破口,它可解决对口支援中涉及的大量财政资金、物资的转移,审计、评估、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分四个部分对其进行论述。首先是对口支援法治化基本理论,包括对口支援的历史沿革、概念厘定、特点、对口支援法治化涵义和对口支援的正当性与可行性;其次将详细介绍对口支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过于依赖中央权威,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启动具有不确定性、多头指挥现象严重、环境影响评估欠缺、激励、监督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再次笔者将以预算法治视角分析对口支援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财力、事权严重不对称,预算法对政府行为的约束软化,预备费起到的作用有限等问题;最后提出对口支援法治化的路径与对策。第三、四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际投资仲裁机制的正当性问题成为国际投资法领域的热点,很多学者质疑该制度存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如何解决国际投资仲裁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议题,随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