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红霉素逆转人胆管癌多药耐药细胞株QBC939/ADM的耐药性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阿霉素(ADM)持续接触浓度递增结合高低浓度交替诱导法,诱导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产生多药耐药性,建立人胆管癌多药耐药细胞株QBC939/ADM。MTT法检测阿霉素(ADM)、5-氟脲嘧啶(5-FU)、丝裂霉素(MMC)、环磷酰胺(CTX)四种化疗药物对QBC939及QBC939/ADM增殖影响的不同,流式细胞仪检测上述化疗药物对二者细胞周期变化的作用及细胞凋亡率的不同,免疫组化法测定其P-糖蛋白(P-gp)表达的不同,RT-PCR法检测其多药耐药基因MDR表达水平的不同,证明人胆管癌多药耐药细胞株QBC939/ADM建立。采用红霉素作为逆转剂,逆转QBC939/ADM的多药耐药性,探讨红霉素对QBC939/ADM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结果:QBC939/ADM细胞与QBC939细胞相比,细胞形态更加不规则且体积略增大,出现了巨大细胞,生长速度减缓。MTT法检测化疗药物5-FU(250μg/ml)、ADM(20μg/ml)、MMC(2.0μg/ml)、CTX(200μg/ml)作用于QBC939细胞48小时后,其生存率分别为:0.466±0.053、0.472±0.013、0.507±0.019、0.617±0.096;作用于QBC939/ADM细胞48小时后,其生存率分别为:1.878±0.054、1.061±0.079、1.307±0.011、1.095±0.14;二者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ADM(1.0μg/ml)、5-FU(12.5μg/ml)、MMC(0.5μg/ml)、CTX(1.0μg/ml)作用于QBC939细胞24小时后,G0/G1期的细胞分别为:(56.31±5.17)%、(94.27±4.10)%、(64.11±8.76)%、(62.84±9.41)%,S期的细胞分别为:(43.57±4.97)%、(5.73±4.10)%、(35.89±8.76)%、(37.16±9.41)%,G2-M期的细胞均为:0%;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90±4.91)%、(35.20±1.33)%、(24.89±4.38)%、(16.73±3.88)%;作用于QBC939/ADM细胞24小时后,G0/G1期的细胞分别为:(74.00±5.96)%、(96.32±2.33)%、(74.35±5.46)%、(70.69±5.04)%,S期的细胞分别为:(20.23±4.39)%、(2.72±1.74)%、(12.78±3.53)%、(4.71±0.65)%,G2-M期的细胞分别为:(5.77±1.58)%、(0.86±0.74)%、(12.78±2.15)%、(24.60±4.4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25±1.06)%、(8.74±1.20)%、(8.07±0.56)%、(6.24±0.66)%,二者比较,ADM、MMC、CTX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有差异,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FU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则无差异(P>0.05),二者细胞凋亡率有明显差异(P<0.05)。免疫组化测定P-gp在QBC939/ADM的表达水平较QBC939明显增高,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法检测QBC939的多药耐药基因MDR的表达水平低,而QBC939/ADM则较高,且随着耐药性的增强,MDR的表达明显增强,二者琼脂糖凝胶电泳条带的平均灰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霉素(0.2mg/ml)分别与化疗药物同时作用QBC939/ADM 24小时,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18±1.52)%、(21.52±3.16)%、(17.46±0.80)%、(10.51±0.63)%,与非逆转组比较,5-FU、ADM、MMC的细胞凋亡率有差异(P<0.05)。G0/G1期的细胞分别为:(92.39±4.03)%、(98.65±1.38)%、(85.68±5.72)%、(79.42±8.00)%,S期的细胞分别为:(6.69±3.86)%、(0.99±0.88)%、(9.58±4.52)%、(10.07±6.33)%,G2-M期的细胞分别为:(0.92±0.19)%、(0.36±0.62)%、(4.74±1.20)%、(10.51±1.70)%,与非逆转组比较,5-FU、MMC、CTX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无差异(P<0.05)。作用48小时,MTT法检测其生存率分别为:0.512±0.032、0.434±0.022、0.492±0.021、0.651±0.309,与非逆转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药耐药细胞株QBC939/ADM成功建立,并且红霉素有效地逆转了其多药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