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何解释经济增长及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一直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提出趋同的概念:相比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新经济增长理论通过将增长要素内生化,改进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在趋同研究中的不足,同时推动了趋同的实证研究,重点由绝对趋同向条件趋同转移,使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更加关注对人力资本、R&D和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分析。本文通过研究吉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自相关性,探讨了吉林省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现象,并进一步分析了吉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和因果关系。首先,基于GIS采用ESDA技术对1985-2006年间吉林省人均GDP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吉林省各地区人均GDP水平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其次,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以萨拉-伊-马丁趋同检验模型为依据,论证了吉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结果表明,1985-2006年间吉林省区域经济增长并不存在显著的δ-趋同和绝对β-趋同,但从各时段来看,1985-1992年间和2001-2006年间吉林省区域经济增长存在δ-趋同的现象;在2000年后出现较弱的绝对β-趋同的趋势;引入市场化水平、人力资本、外资利用、劳动参与率、总储蓄率和政府支出等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表明,除了在1985-2006年间吉林省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条件β-趋同的现象外,在其他时段均不存在明显的条件β-趋同的现象。第三,利用非结构化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吉林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进行了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获得了趋同路径图谱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