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多模式影像指导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醒后缺血性卒中(wake-up ischemic stroke, WUIS)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基于不同影像溶栓及年龄对WUIS患者溶栓后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5年7月期间在本中心接受多模式影像指导下的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溶栓治疗的WUIS病例资料,包括临床基线特征、实验室结果、影像学检查、溶栓后出血转化情况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结局评定。多模式影像包括多模式头颅CT和多模式MRI。溶栓后24小时参照ECASS Ⅱ标准评估出血转化,3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结局,mRS≤2分定义为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病因分类参照TOAST分型标准。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基线影像及年龄对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以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结果:2009年5月至2015年7月期间,本中心共有6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其中73例为WUIS,基于多模式CT溶栓44例,基于多模式MRI溶栓29例,高龄WUIS患者18例。与同期溶栓的非醒后缺血性卒中(non-wake-up ischemic stroke, NWUIS)病例相比,WUIS组在基线特征、溶栓后出血转化和3月神经功能结局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基于多模式MRI溶栓的病例较基于多模式CT溶栓的病例具有更低的基线血糖水平(6.9±2.0 vs 7.7±3.1,P=0.028),溶栓后出血转化(27.6%vs 29.5%,P=0.856)比例及3月神经功能结局良好(65.5% vs 45.5%,P=0.093)比例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相较于年龄<80岁的WUIS患者,年龄≥80岁的WUIS患者男性(44.4% vs 74.5%,P=0.018)比例低,糖尿病(38.9% vs 14.5%,P=0.027)和心源性卒中(55.6% vs 29.1%,P=0.042)比例高,但溶栓后出血转化及3月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的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以溶栓后出血转化为因变量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存在心房颤动是WUIS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7.286,95% CI 2.114-25.110,P=0.002),而高龄不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OR=0.683,95% CI 0.174~2.677,P=0.584)。以3月神经功能结局良好为因变量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基线NIHSS是WUIS患者神经功能结局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OR=0.866,95% CI0.786~0.954,P=0.004),高龄(OR=0.333,95%C10.093~1.192,P=0.091)和基于何种多模式影像溶栓(OR=0.527,95% CI 0.179-1.552,P=0.245)则均不是。结论:无论是基于多模式CT还是基于多模式MRI指导溶栓治疗,在WUIS患者中都是可行的。年龄不增加WU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风险,也不影响WUIS患者溶栓后神经功能的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