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东裴氏自东汉兴起,至唐代仍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在政治文化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唐时,河东裴氏流离迁播,其家族结构和形态与之前南北朝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河东裴氏各眷支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变化反映了唐代家族在不同时期的迁徙特点。士族本身良好的家族文化传统和唐代的科举制度,使唐代河东裴氏文学人才辈出,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员数量众多,个别成员的文学成就较高,如裴迪、裴度。河东裴氏在政治上的影响大于其文学上的影响,个别成员因为政治上的身份,也对文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裴行俭、裴迪。本论文采用文学文化学的方法、“地域—家族”的方法、计量统计等方法,梳理河东裴氏家族嬗变的历史,整理河东裴氏文学创作的相关资料,以个案形式选取河东裴氏部分成员与文坛的交往影响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推进唐代士族与文学的研究。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及目的,回顾了相关研究对象的学术史,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安排。第一章纵向论述了唐前的河东裴氏。东汉末期,河东裴氏定居河东安邑,曹魏时期,河东裴氏一些成员在政治上、文化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西晋时期河东裴氏成为海内望族。永嘉乱后,河东裴氏迁播四方。北魏初期,返回河东的裴氏成员据河东自守,屈于一隅。北魏迁都洛阳后,河东裴氏开始进入中央任职。投奔西魏北周政权的裴氏成员以关陇集团重要成员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全国有政治影响的大士族。第二章从空间角度描述河东裴氏各眷支有唐一代的迁徙及其成员在长安、洛阳的宅第分布情况。河东裴氏向两京的迁徙风潮至盛唐时基本结束。中唐时期,一部分眷支有成员迁往江南,一部分眷支成员则迁往长安、洛阳周围的小城市。晚唐时期,在中小城市已经定居的眷支有向周围城市拓展的迹象。唐代河东裴氏部分成员在两京建有宅第。长安河东裴氏的宅第表现出以下特点:政治性、通达性、临水性、聚居性、精神性。安史之乱之前,洛阳河东裴氏的多数宅第绕城南的伊水而建,表现出强烈的聚居性。第三章整理出唐代河东裴氏从事文学创作的相关资料,并具体分析了各眷支的文学创作。河东裴氏成员的创作文学性较低,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不够强;在文学创作时首先强调文学的现实功用性,然后才追求文学的审美性。河东裴氏没有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其文学创作观具有前期后期的一致性。通过对河东裴氏各眷支文学创作情况的分析,总结了文学、科举、政治三者之间的关系。第四章论述了裴行俭与“初唐四杰”的相关问题。首先,考证了裴行俭的世系及生平、仕宦;其次,分析了骆宾王的西域之征;最后,论述了裴行俭对四杰的评价,具体考证了裴行俭行状增订的背景、时间,及增订行状中的故事版本变化的深层原因。第五章论述了裴迪的生平及其与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员的交游。裴迪系河东裴氏洗马裴天寿支。裴迪生于开元五年,开元末年秀才擢第,随后通过天宝元年十月儒学博通科考试,并被授以官职。裴迪开元二十五年游历襄州,在张九龄幕结识孟浩然。开元二十七年在蓝田辋川置办别业,结识了王维等诗人。天宝二年后,裴迪赴任离开长安,直至天宝十三年之前,才自洛阳调任长安,与王维再度交游。第六章论述了裴度的世系生平及其文学创作。裴度出身于东眷裴,有着良好的学养传统。具体分析了裴度诗、文、赋三类文体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