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的情绪认知偏向及情绪变化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di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时能良好适应,并从压力等负性事件中恢复的能力。换句话说是个体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时能灵活应对,并且能够维持心理健康的能力。大学生脱离父母亲人的照顾要开始独立生活,在校期间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比如学习、考试、恋爱、人际交往等,他们都要学会应对和处理。这是他们从学生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个体在认知、情感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心理上会比儿童和成人表现地更加敏感,而心理弹性可以帮助他们在负性事件中良好适应以及灵活应对,并且从逆境中恢复过来。  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心理弹性的大学生在正负情绪上是否存在认知偏向,并探讨在失败情境下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的情绪变化特点。  采用整群抽样法在某大学抽取389名本科一年级学生,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他们进行施测,收回有效问卷336份,其中女生224名,男生112名,被试年龄范围在18-22岁。通过查阅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对被试心理弹性的高低进行分组。按照被试在量表上的得分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选择总分在前25%的84名被试作为高心理弹性组,选择总分在后25%的84名被试作为低心理弹性组。高分组和低分组作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心理弹性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实验一是让高心理弹性组和低心理弹性组进行情绪词汇的再认实验,记录被试判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分析认知偏向的特点。实验二是引入失败情境和控制情境,记录情境实验前后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得分,研究在失败情境下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的情绪变化特点。  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有:  1.通过情绪词汇再认实验发现(1)心理弹性高分组和低分组都对负性情绪刺激判断的正确率最高;(2)在正性情绪词汇的正确率上,高心理弹性组显著高于低心理弹性组;在负性情绪词汇的正确率上,低心理弹性组显著高于高心理弹性组;(3)高心理弹性组对正性情绪词汇的再认反应时显著短于低分组被试,低心理弹性组对负性情绪词汇的再认反应时显著短于对中性和正性情绪词汇的反应时。  2.通过引入失败情境,比较不同心理弹性组的情绪变化(1)高心理弹性组的被试,其积极情绪的基线值显著高于低心理弹性组;(2)高心理弹性被试的积极情绪的变化在失败情境和控制情境下存在显著差异;(3)低心理弹性被试的消极情绪的变化在失败情境和控制情境下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与正性和中性情绪刺激相比,负性情绪刺激更容易得到优先加工;(2)高心理弹性个体倾向于关注正性情绪刺激,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反之,低心理弹性个体倾向于关注负性情绪刺激,从而感受到较多的消极情绪;(3)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在面对失败时,其情绪变化也主要体现在积极情绪的下降上,与之相反,低心理弹性个体在面对失败时,情绪变化主要体现在消极情绪的上升方面。
其他文献
现实生活中许多创新活动都是通过顿悟实现的,顿悟问题解决是创造性思维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的个体在顿悟问题解决中会表现出差异,探究这种差异出现的原因,一直是我们所关注
随着当今足坛发展趋势的变化,不失球不仅仅只是好防守的象征,同时也是好进攻的开始,因此,如何保证不失球的防守已经成为教练员和专家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由于足球比赛的特殊性导
陈东原(1902-1978),安徽合肥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史学者,他写出了20世纪30年代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教育史》和《中国妇女生活史》,与胡适、陈独秀都有密切的联系,并受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