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涉及到每一个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电视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是如今人们使用最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社会事件的参与度也越来越深,在一定程度上电视媒体督促了公共危机事件中食品安全事件的解决,起到了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本文以电视媒介的特性为基点,首先分析电视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有哪些优势和不足,总结了电视参与食品安全报道的方式,进而归纳出电视在面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时的反应和表现,从“金华火腿”到“肯德基苏丹红”、从“三鹿奶粉”到“地沟油事件”,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的解决都离不开电视的深度参与。电视凭借其视听觉相结合的传播特点和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始终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不仅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也成为媒体中舆论的引领者和风向标,许多事件都是经由电视媒体率先曝光后,带动广播、纸媒、网络的相关后续报道,最终形成巨大的舆论合力,成为监督政府部门、揭露不法企业的一把利刃。电视以其得天独厚的传播效果,在参与食品安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电视对食品安全的持续关注中,我国的食品质量在逐步提高,人们的饮食安全也有了更多的保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电视所传播的食品安全信息到达受众之后,在产生预期的正面效应的同时,也衍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电视巨大的传播效力在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把食品安全事件由一个行业的问题推向了整个社会。电视媒体对于某食品的相关报道,影响到的已经不仅是某一个企业或某一个商家,而是给整个行业带来巨大的波动,自然也会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企业、商家、政府在此时都承受着超乎想象的舆论压力,受众的注意力也敏感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与此同时,市场化转型后的传媒界,由于利益化的驱使,加上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出现了虚假新闻、失实报道的现象,在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下,电视媒体的每一个报道都有可能引发受众强烈的心理反应。因此虚假报道的出现,引发了受众不必要的心理恐慌,产生了极其不好的社会影响。如何规避电视在食品安全舆论监督中的负面效应,最大化地发挥其正面效应,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规范电视媒体内部的管理制度,大力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增强电视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从新闻的源头抓起,启用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电视新闻记者,保证新闻在报道之初的准确性、科学性,层层把关,层层筛选,严把新闻质量关,将可能产生的负面隐患消灭在襁褓之中,使电视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承担起社会赋予媒体的政府喉舌、舆论尖兵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