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歆与王莽之间的关系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vaf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新之际是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因朝政不稳,各种政治集团利益争夺激烈,为改变政局危机,各种社会思潮开始涌现。汉元帝以后,儒学思想渗入到国家政策之中,担任三公官职的多是有着儒学背景的经学家。这些谙习灾异的经学家在西汉后期刘氏王朝出现统治危机时,开始提出各项改制政策,刘歆因谙习灾异也参与其中。刘歆是腹有诗、礼传承的楚元王世家的后继者,因此刘歆就具有多重身份,既是刘氏宗室,又是儒学大师。既然刘歆是刘氏宗室,刘歆为何要投靠外戚王莽?刘歆的投靠是主动为之还是被迫的呢?刘歆初期确实是和其父刘向的政治立场一致,也为维护刘氏政权的威严做了一些努力,但最终却被遣归乡,让其彻底抛弃宗室立场,投靠了王莽。推动刘歆投靠王莽的重要因素是,朝廷中王莽重新专权,由此推动刘歆政治立场转移。刘歆投靠王莽是主动为之,这从刘歆全力帮助王莽代汉称帝而采取的措施中可以显现出来,其包括:创立“新五德终始说”、统兵镇压翟义起兵、议功显君死后服丧礼制等。刘歆为了稳固与王莽的关系,以及巩固自己在王莽集团中的特殊地位,他必须为王莽政权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王莽是汉成帝以来在朝廷中掌握实权的外戚王氏家族的一员。因王氏在朝中掌握政权,王莽自然也得到皇帝重用。又因王莽有跟随儒学大师陈参受业的学术背景,其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的行为,深得朝中儒学大臣的支持,使之顺利成为大司马大将军的继任者。掌权后的王莽,为何要重用宗室刘歆?其中原因主要是,西汉后期儒家经学主导朝政,而刘歆既是宗室又是古文经学界的领袖。为了稳固两人之间的关系,王莽即位后不仅选刘歆为“四辅之一”,更是封刘歆之子刘叠为伊休侯。刘歆在新朝的位置也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受重用,也不是总担任一些赋闲的官职。刘歆与王莽的关系一度很亲密,互相信任,甚至在新朝前期,新朝的很多改制政策刘歆都曾参与策划。王莽代汉成功后,刘歆被封为国师,嘉新公,主管文化教育方面的事务,而且新朝推行改制的很多政策的依据,都来自于刘歆推崇的古文经学。但到新朝中后期,却很少再见到刘歆在新朝直接参与政事的史料记载,这说明刘歆在新朝中后期不受重用。关于刘歆在新朝不被重视,是刘歆以消极姿态对抗新朝政权,以挽救刘氏王朝吗?刘歆谋反是否为其挽救刘氏王朝的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呢?研究表明,刘歆不被重用,不是出于刘歆个人的不愿意。原因一方面与王莽的性格有很大关系,王莽有意打压元功大臣包括刘歆;另一方面也与其刘氏身份有关。新朝中后期,刘氏宗室多有叛乱活动,王莽为打击刘氏宗室,导致两人关系破裂。刘歆长期不受重用被冷落,其谋反,是各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此时,新朝政权岌岌可危,刘歆为报复王莽杀害其子,于是参加到王涉劫持王莽的计划中。因刘歆谋反,刘歆与王莽之间的政治合作关系彻底破裂。本文即以两人的关系变化为视角,以期探求王莽代汉的成功和新朝政权最终失败的深层原因,并探求在中国古代王朝上层,皇帝、宗室和外戚、宦官之间的复杂利害关系以及因力量对比变化而导致的趋向性政局演变。
其他文献
国务院八部委于2000年下发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改革我国现行医药卫生体制;随后,卫生系统产权制度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对医疗机构产权制度和产权变动的
螺旋钻机是一种适合建筑基础工程中成孔作业的施工机械,广泛用于市政建设、公路桥梁、高层建筑等地基础施工工程。而且旋挖钻机适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地质条件,使用范围广。
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医学期刊出现的一些新动向,如期刊种类繁多造成信息分散,电子期刊大量出现对传统纸质型期刊造成严重冲击,指出我国医学院校图书馆期刊工作面临的种种新挑战,并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正以迅猛的速度全方位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扩散,并以群体的聚合优势改善着世界的面貌,信息化建设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图书馆实现信息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路工程发展迅速,相应地,对公路工程造价全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不同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环境的差异,存在着多种导致造价风
经过15年艰苦谈判,中国加入WTO大局已定.国内各界对加入WTO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有些同志认为,中国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尚有许多困难未能解决,加入WTO无疑是"引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