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间不仅实现了政治友好交流、经济互惠来往,更达到了文化互通交融。在这种情境下,各类体裁的英文读本相继传入了我国,成为我国图书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我国本土的文学作品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这些读本并按照“信、达、雅”的标准将其内容用汉语形神具备地再现出来,兼具一定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作为新兴体裁之一的侦探小说,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话、谨慎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深受读者的喜爱。目前,国内翻译界的学者对该类小说的研究主要以文体特点和翻译风格居多,偶尔也见涉及到翻译思想与策略,但总体而言,对于其修辞手法的研究并不多见。事实上,修辞是语言表达的高级手段。有时,对小说中修辞理解的正确与否及对其的翻译是否到位直接决定了掌握一门外语的地道程度。修辞手法是各类文体中都不可或缺的一大语言特色,在另一种语言中的再现一直是翻译界的难点及重点。而译者作为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传译者,应当关注如何在翻译工作任务过程中根据不同文本的修辞特色,结合相应的翻译理论和策略技巧,有效地解决翻译中出现的修辞表达问题,从而达到以下两个目的:一、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二、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原文语言特有的力量与美感。但想要在译文和原文间达到近乎完全对等的翻译又绝非易举。因此,出于在译文读者可接受的范围内保证译文与原文对等程度的目的,笔者尝试选择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本文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尚未在国内出版译文的《南希·德鲁》系列侦探小说中的第十二册The Message in the Hollow Oak为例,在奈达于该理论中尤其强调的译文效果和读者反应的框架下,根据小说中出现的修辞翻译难点问题,探索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并从中挑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例句,进行了英文原文和中文译文的对比评析,旨在研究如何利用该理论使修辞手法的译文能够充分再现原文的修辞效果。本论文就是基于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解决实际修辞翻译表达问题的经验总结和实践报告。本报告主要由五章组成。第一章是引言,简单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论文结构;第二章介绍了此次翻译活动中笔者完成任务的翻译过程,分为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工作三个阶段;第三章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四章是案例分析,分析了不同修辞手法在功能对等理论下的翻译实例;第五章为实践的总结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