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商事非内国仲裁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DC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为受行为地法支配”是一条古老的法律格言,表现在传统国际商事仲裁中,即仲裁地法在确定仲裁员的资格、组成仲裁庭、进行仲裁的程序以及实体法的适用等问题上拥有无可争辩的权威。然而,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国际商事仲裁的理论和实践中,却涌现出一种否定“所在地理论”,力图使国际商事仲裁程序完全摆脱仲裁地法的控制和支配的发展趋向。在中国,学界称之为非内国化仲裁,其主要内容是:国际商事仲裁可以不受仲裁程序地国的法律的限制,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也不必由仲裁地国法律赋予。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在申请强制执行之前,不受任何国家法院的监督。任何国家的法院均不能行使撤销此种仲裁裁决的权力。对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唯一的补救办法是:或者承认此项裁决的法律效力并予以强制执行,或者不承认该裁决的法律执行并拒绝执行。非内国仲裁既是一个理论性问题,同时它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的产生引起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并对国际商事仲裁的立法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赋予国际商事仲裁更多的自治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但并不意味非国内化理论排除所有司法干预,不同国家有关国际商事仲裁的立法所允许的法院干预仲裁程序的程度有所不同,这涉及的是法院对仲裁程序的支持与控制程度问题,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实证分析、比较法研究、法学分析及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非内国仲裁理论的法理依据探讨和对非内国仲裁实践及相关判解的研究,以论证非内国仲裁理论的合理内核。并通过分析各国在处理非内国仲裁和司法监督关系方面的不同仲裁制度安排及制度的借鉴价值,结合我国现有立法的缺失提出积极的建议。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明确非内国仲裁理论的基本含义,并从非内国仲裁的认定标准与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两方面具体阐释仲裁地国对认定非内国仲裁的决定性意义。第二章通过对国际商事仲裁的特点、性质、价值等方面来证明非内国仲裁理论的合理性,并通过对各国仲裁立法、国际公约和经典的判例来对非内国仲裁理论进行可行性的实证分析。本文第三章对仲裁权与国家主权关系进行探讨,说明非内国仲裁并没有摆脱国际商事仲裁的实质,不意味着完全排除了任何国内管辖,在阐述对非内国仲裁司法监督必要性的基础上,进而在监督的范围、内容及监督权分配等方面予以具体明确。第四章论述了非内国仲裁理论对我国仲裁司法监督的影响。这部分首先分析了我国仲裁制度的发展和现状,为完善我国的仲裁法律制度提出具体建议与初步构想。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世界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减灾始终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新时期,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如下特点: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范围广,具有伴生性
学位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阶层结构出现了重大的变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制转型的大背景的产物,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政治参与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形
国有企业经营权制度的立法目的,是赋予国有企业对抗所有人的不当干预的权利,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自主参与市场竞争。但国有企业经营权在现实中的作用却不尽如人意。理
法律文化起着制度供给的作用,因为规范的可预期性、对法律制度的信任、对法律制度的运用的态度无疑影响着法律实践。这些潜在的文化信仰常被作为法律的源泉,并常常形塑着法律
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混业经营成为一种趋势。为应对该趋势,实现混业经营,各种形式的金融集团在各国纷纷发展起来。金融集团中经营不同领域的业务机构在管理运营上相对独立,而在
古老的征收制度从产生到发展已经经历了不短的时间,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与法律制度。我国公益征收制度建立的比较晚,立法上尚不完善,但现实中的征收活动却在越来越多地发生着,由于法律没有规定对“公共利益”的认定程序,征收过程从决定到执行均缺乏严格具体的程序控制,以及征收补偿制度的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实践中违法征收、肆意侵害被征收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许多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理论界不断进
本文首先从柏拉图所作出的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阐释出发,通过对它的解读,揭示了柏拉图哲学中深刻的二元——身体与灵魂对立倾向,也正是他开启了西方此种哲学传统的源头。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