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以日本三大都市圈及地方政令市为对象进行的统计显示,日本主要城市行政区中有三分之二公寓住宅比例超过40%,三分之一已超过50%。平均公寓住宅比例达49%。东京、大阪一类的大城市甚至已达到70%以上。据此,公寓型住宅已成为城市基本住宅形式。但与其外观形态上的统一性不同,公寓住宅内部经常会出现一些日洋混搭样式,例如在洋式地板上再铺置草席,或草席上放置沙发、席梦思床等等。这些都与日本住宅建筑的西化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类似的外来文化接受问题,英国历史学家P·伯克将其过程划分为“全盘吸收”——“抵抗”——“净化”——“隔离”——“再造”五个阶段。本文从该理论出发,以现代日本城市的公寓住宅建筑为中心,考察日本住宅由西化带来的西式与和式的文化碰撞过程,以及现代住宅中传统要素的保存现状。明治时期可视为日本住宅建筑西化的“全盘吸收”阶段的开端。当时的住宅建筑以“和洋并置”为特征,试图外在地模仿西洋住宅的样式。由于其装饰奢华,这类住宅仅供上流社会享用。大正时期,日本大中城市都市化进程加快,地价随之飙升,尽管工薪阶层的扩大带动了住宅的郊外化进程,但大城市内部也因人口聚集等原因开始出现大量的高层住宅建筑。与明治的早期相比,大正时期的建筑家更加注重发挥西式住宅的功能性。关东大地震后,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其优越的强固性被大量使用于住宅建造当中,成为日本住宅建材改良过程中的转折点。战后受到西方民主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推动,住宅中个人隐私空间的发展得到重视,70年代后LDK型住宅开始广泛普及。随着住宅西化的加深,日本传统住宅的核心特征—一木造结构与空间开放性已从现代房型中基本消失,这些均为对西式住宅文化“全盘吸收”阶段的具体表现。日本住宅建筑洋化过程中的另一大转变是日本人对住宅空间功能认识上的变化。即由传统的以待客为中心的布局模式转换为以家庭成员的起居生活为本的设计理念。加之处在环境上得益于大城市中咖啡屋、居酒屋等公共设施的增多和便利的影响下,住宅内部的会客空间正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由此也加剧了邻里之间关系的日益冷漠。西洋文化基于其“合理性”和普世价值,为日本的住宅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是在现代公寓住宅中仍有一些和式传统生活习惯被保留了下来。例如,虽然现代住宅中已很少设有和式房间,但日本人依然保持着在玄关处换鞋的习惯等等。现代住宅中本国住宅文化与西化之间关系逐渐显现,这与彼得·伯克提出的“抵抗”阶段对应。为探求这一阶段的独特性,论文中根据传统住宅文化实用价值的大小将其与西化过程之间划分为对立关系、替代关系和平行并存关系。由于实用功能的衰退,大部分日本住宅文化传统在现代公寓中已失去了存在的实际价值,因此对于西化了的住宅生活的抵抗力也是微乎其微的。也正是由于二者在实践机能性上的不对等关系,造成了在西化过程中日本传统住宅文化的“个别价值”的沦陷。在外来文化的融入过程中,“抵抗”阶段之后应为“净化”和“隔离”两个阶段。而在住宅西化过程中,二者意味完全西化和完全日式的住宅形态,因而缺乏实际存在的可能性。基于住宅西化的独特性,“抵抗”阶段之后应直接进入将外来文化融入到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本国文化体系当中的“再造”阶段。然而在日本住宅近代化的过程中,这一转变并非易事。其原因可归结于丸山真男提出的在异文化交流中以本国传统为中心的“坐标体系”的缺失。日本住宅近代化过分仰赖于西化,忽视了本国住宅文化传统的核心地位,因此未能成功地迈出“抵抗”阶段。换言之,“再造”最终是否能够实现取决于日本文化深层中以传统为核心的“坐标体系”建立能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