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发生在辽东地区的越橘叶斑病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病害调查,分析了不同越橘品种的染病情况;分离鉴定病原菌,并从ITS和β-tubulin基因部分序列的角度对病原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从化学药剂、植物源物质以及微生物三个方面对病原菌的生长抑制进行试验。通过对5个主栽品种的病情指数及发病率的调查发现,矮丛的美登发病率最高,属于易染品种;高丛的蓝丰抗病能力最强,没有染病;品种间病情指数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从病害发生严重的种苗繁育圃场采集病叶标本,经分离纯化获得一株真菌,用涂抹法接种健康越橘植株叶片,得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符合柯赫法则。根据该病原菌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以及对其ITS和β-tubulin的核酸序列分析,确认病原菌是柯氏帚梗柱孢霉(Cylindrocladium colhounii Peerally)。百菌清等4种市售化学药剂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为100%;银杏外种皮、叶片及库拉索芦荟叶片提取物在供试浓度下对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93.25/345、172.5/276、86.25/86.25 mg/ml,银杏外种皮提取物的抑菌效果相对较好;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4株对病原菌生长有抑制效果的细菌,其中以B7,B6和C1三株效果最好,选取B7菌株进行正交试验L16(45)测定最优发酵条件,得出最佳C源是葡萄糖,N源是蛋白胨,温度是28℃,不加入无机离子,pH是6.4。所选取的5个因素中对发酵产物影响最大的是C源和温度,相比之下pH影响较小;分析B7菌株的16S rDNA序列,将其鉴定为一种枯草芽胞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