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橘Cylindrocladium型叶斑病的诊断鉴定及防治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4525466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发生在辽东地区的越橘叶斑病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病害调查,分析了不同越橘品种的染病情况;分离鉴定病原菌,并从ITS和β-tubulin基因部分序列的角度对病原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从化学药剂、植物源物质以及微生物三个方面对病原菌的生长抑制进行试验。通过对5个主栽品种的病情指数及发病率的调查发现,矮丛的美登发病率最高,属于易染品种;高丛的蓝丰抗病能力最强,没有染病;品种间病情指数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从病害发生严重的种苗繁育圃场采集病叶标本,经分离纯化获得一株真菌,用涂抹法接种健康越橘植株叶片,得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符合柯赫法则。根据该病原菌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以及对其ITS和β-tubulin的核酸序列分析,确认病原菌是柯氏帚梗柱孢霉(Cylindrocladium colhounii Peerally)。百菌清等4种市售化学药剂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为100%;银杏外种皮、叶片及库拉索芦荟叶片提取物在供试浓度下对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93.25/345、172.5/276、86.25/86.25 mg/ml,银杏外种皮提取物的抑菌效果相对较好;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4株对病原菌生长有抑制效果的细菌,其中以B7,B6和C1三株效果最好,选取B7菌株进行正交试验L16(45)测定最优发酵条件,得出最佳C源是葡萄糖,N源是蛋白胨,温度是28℃,不加入无机离子,pH是6.4。所选取的5个因素中对发酵产物影响最大的是C源和温度,相比之下pH影响较小;分析B7菌株的16S rDNA序列,将其鉴定为一种枯草芽胞杆菌。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用我国五大种质的骨干自交系作为测验种与8个Suwan材料(包括5个选系和3个群体)组配了40个组合。田间试验设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共调查15个农艺和产量
[目的]研究棉花吸收转化氮素形态与植物呼吸代谢的关系以及氮素形态对棉花生长内源调节物质和一些代谢酶的影响,增铵营养对棉花生长发育及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同时探讨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其氮素代谢与不同形态氮素比例的关系,确定适合棉花生长发育的氮素营养比例。[材料方法]本实验以棉花新陆早8号和新陆早13品种作为实验材料,在水陪条件下研究不同形态氮素对棉花苗期生长发育,矿质营养代谢以及棉花地上部和根尖部分激
基于2003~2013年我国银行业年度数据和系统GMM模型,本文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周期性特征及政府股权对这种周期性特征的影响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一方面,我国银行信贷行为整体呈逆
叶片是植物重要的源器官,水稻叶片早衰将导致叶绿素、蛋白质等大分子的降解、光合能力降低,并伴随活性氧的积累、衰老相关基因表达发生变化、细胞死亡等现象,严重影响稻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