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外感心病文献研究

来源 :上海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mlazy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与外感相关的心病证在《内经》有丰富论述,后世多有传承与发挥。当今对于五脏病证多从内伤论治,对外感脏病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系统整理《内经》外感脏病相关文献,分析阐述外感脏病的医理,选择外感心病作为研究重点,对主要相关病证概念、源流做一系统梳理和分析,解析经旨,辨别正误,阐释内涵,以冀为当今中医临床心病诊疗拓宽思路与方法。方法:1.以病证名为线索,证候为主要判断依据,设定纳入排除标准,对所获文献进行初步筛选;对重要医籍进行人工检索,并借助中医古籍在线检索平台,利用关键词全文检索进行查漏补缺。2.通过对《内经》及后世古籍所载外感心病相关病证病因、病机、发病、证候、转归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对外感心病类证的内涵进行理论的整合与完善。结果:1.通过筛选,选定纳入的外感心病所辖病证有:心风、心痹、心疟、伤寒心悸、风厥、心咳六种。2.心风自《素问˙风论》专篇论述以来,历代逐渐偏离了《内经》本义,特别在与同类病证的整合过程中,出现了宽泛化、模糊化的趋势,以致后世医家难以准确把握其病证内涵,因而使心风病证到了明清时期逐渐被边缘化;3.心痹相关论述散见于《内经》多个篇章,然相关论述缺乏系统性;后世医家虽有诸多论述,但有个别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其病因乃外邪入侵与情志内伤共同致病,病位在心,病机为邪聚于心,痹阻心脉;其证候特点涉及“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两方面;4.心疟属于《内经》所载十二疟之一种,由风寒之邪客于五脏,而发为是病,故属于外感心病;5.伤寒心悸在《内经》中有实际病证,然病证名缺如,相关原文提示本病的发生与外感因素密切相关,故借“伤寒心悸”之名,对此类病证文献进行研究;6.“风厥”见于《内经》多个篇章,在病因、证候方面均提示与外感有关;此外,通过对原文的深入解读,发现该病证还与心有着密切的关联;7.心咳出自《素问·咳论》,属于外感咳嗽范畴。后世又有医家提出“心咳责之内伤”的观点,使心咳病证的理论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其外感致病因素逐渐被淡化。然而在本文所提出的外感心病理论框架下,发现这些古代疾病还有更深层的内涵与价值,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结论:1.“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是五脏病之外感病因的理论依据;“四时之气,更伤五藏”是外感脏病时气五行变化的规律;“阴阳俱感,邪乃得往”是外感脏病的发病条件。2.外感心病的发生得之六淫邪气,病位在心,证候特点主要在于外感表证、心主血脉、心主神明三方面。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为心的两大生理功能,二者密不可分,因而在临床上二者所对应的症状往往同时伴见。3.“外感心病”,虽为强调心病的外感因素,同时也并不否认其内伤因素的存在。《内经》对于五脏疾病的病因认识是持外感内伤二元观的,在某些情况下,内伤因素可能占据主要原因;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外感因素则较之内伤因素更为主要,因此就需要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4.《内经》对脏病的外感病因的认识,汉唐宋有传承与发展,虽金元之后有所忽视,但其临床价值仍值得进一步重视。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钢结构建筑在各个工程领域被逐渐推广使用。在住宅项目中,也开始由高层建筑向小高层和多层住宅方向发展,这就使得钢结构住宅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笔者根
钛/钢复合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科研价值。复合板的界面结构和组织会对其性能产生很大影响,通过控制复合板的界面结构和组织对其力学性能进行调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从优化巷道设计(使低抽巷和煤巷进一步靠近)入手,进一步提高低抽巷布孔和打钻的精确度,使煤巷瓦斯抽放的效果大大提高,区域瓦斯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煤巷的掘进速度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