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东北林业大学老山试验林场内榛子灌木林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亮蓝染色示踪法与PS cs4.0 Image 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相结合,研究两种林型内优先流的形态,空间分布和优先路径数量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植物根系特征和土壤物理性质对优先流的影响。系统的研究水源涵养林内土壤水分运移特点,为黑龙江省提高东部山地水源涵养林水资源管理及保护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天然次生林与榛子灌木林有明显的优先流现象,优先流表现类型以大孔隙流、指流、环绕流和穿透流为主。0—10 cm土层染色分布均匀,主要以基质流为主,10—30cm土层优先流现象最为明显,两种林型染色面积整体呈现“强—弱—较强—弱—极弱—无”表现形式,空间分布随机性强,优先路径数量变化趋势都在1200以上,优先流表现出极强的环绕特征和穿透特征,其中天然次生林土壤最大染色深度为44.6 cm,榛子灌木林土壤最大染色深度为48.3 cm。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优先流区与基质流区根长密度逐渐降低,且优先流区根长密度总是高于基质流区。榛子灌木林d<1 mm的根长密度最高,为7054.14 mm·100cm-3,优先流贡献率最高为67.97%,天然次生林d<1 mm根长密度最高为6127.44 mm·100cm-3,优先流贡献率为61.31%。20 cm土层以下5<d<10 mm根系表现较为突出。两种林型优先流区根系生物量高出基质流区约1.1%,对优先路径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性作用。两种林型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大孔隙)对优先流影响较为明显。土壤表层枯落物较多,田间持水量均值在52.46%以上。0—20 cm内,水分入渗速率波动幅度大,榛子灌木林在31 min后达到稳渗,稳渗速率为0.890 mm/min,天然次生林在36 min后达到稳渗,稳渗速率为0.490 mm/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