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伴随着人类对人居环境的深层次追求,公共交往空间品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背景之下,各地的新村规划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村庄公共交往空间作为村民活动的重要场所,作为村庄规划的详细设计部分,也正是广大设计工作者需要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设计理论的研究,实地调查和了解了北京地区当代村庄的发展概况、功能作用和影响因素,以解决好目前北京地区当代村庄公共交往空间环境差、无序建设问题突出,城市化现象严重、特色不明显、尺度不亲切等问题为目的,并力求在村庄公共交往空间设计中更充分的重视居民本身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需求。同时,将设计研究结合村庄规划,逐步改善居民的生存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形象和空间环境品质,最终保持村庄固有的特色,达到村庄自然景观、人工环境和历史人文的和谐统一。
通过对相关设计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村庄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的原则和目标,明确了村庄公共交往空间的类型和设计方法,以及村庄公共交往空间的构成要素和设计方法。然后结合北京市密云县黑山寺村和北京市平谷区将军关村村庄公共交往空间的建设实践,通过分析与评价进一步深化了北京当代村庄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研究,探索性的提出了一套适合北京市当代村庄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通过对北京村庄公共交往空间发展概况、功能作用、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与阐述,旨在强调村庄公共交往空间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村民生活的重要意义。村庄公共交往空间的发展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两方面因素,深入分析以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同时,通过现状调研,在本章结尾处分析提出了北京当代村庄公共交往空间存在的“缺乏规划设计,无序发展问题突出”和“空间设计呆板生硬,片面追求城市化”的主要问题,为下文的“问题导向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第二章):以外部空间设计理论、交往与空间理论、传统村镇聚落研究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支撑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现状情况分析和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提出了设计应遵循的自然优先原则、设计适应性原则、人性化原则、和谐发展原则以及多学科综合原则,并分别从功能层次、形式层次和意义层次提出了北京当代村庄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的目标。
第三部分(第三章、第四章):对北京当代村庄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的分类研究:一方面(第三章),从类型角度将北京当代村庄公共交往空间分为广场、街道两种类型,分别从尺度、比例、空间形态、平面形式以及功能材料等角度进行设计研究,以满足村民公共交往活动需要为根本目标,形成既传承地方文脉特色,也展示村庄环境风貌,同时促进村民公共交往的人性化空间设计。试图通过类型研究的办法,创造出一套适合于北京地区村庄公共交往空间基本类型的设计方法;另一方面(第四章),从构成要素角度将北京当代村庄公共交往空间分为地形地貌、植物、水体、硬质铺地以及环境小品五项构成要素,主要从要素的内容、功能、使用时间与频率、规模尺度、分布的距离、位置以及与整体环境相对关系来考虑。要素的设计应注意各元素自身的内在统一性,注意与北京整体环境特征的吻合,其尺度、体量、比例、色彩乃至总体风格都应体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通过分类设计方法,可以使我们将宏观的设计原则、目标落实到具体详细的设计形态,给人以更加直观的认识,而这一认识将最终决定人在北京当代村庄公共交往活动空间中的感受。
第四部分(第五章):通过对北京市密云县溪翁庄镇黑山寺村和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将军关村两村的村庄公共交往空间设计进行分析和评价,来验证可以在北京当代村庄公共交往空间中推广运用的设计手法,并通过实例的具体运用来发现问题,进一步深入设计理论的研究,实现从理论--实践--理论的波浪式前进,探索出一套致力于宜人村庄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的理念与手法。
总之,北京当代村庄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研究不是为了提出什么晦涩的理论,只是作为一个专业者试图对村庄公共交往空间问题进行的整体思考,希望通过对其发展现状、功能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存在问题以及的研究分析,探讨一个整体的、全面的、有机的村庄公共交往空间设计方法,期望使目前北京当代村庄公共交往空间的局部的、片段的建设现状有所改观,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建立以人为本、持续稳定发展的生态文明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