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解剖学方法和组织学方法对10峰成年双峰驼大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进行了比较研究;并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成年双峰驼回盲口黏膜表面的囊状派伊尔结(PPs)的超微结构做了观察。为了明确双峰驼大肠黏膜表面各类PPs的发育特点和衰老萎缩特点,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分别对3峰双峰驼胎儿和3峰老龄双峰驼该部位做了比较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双峰驼大肠黏膜sIgA浆细胞和IgG浆细胞的分布位置进行定位,以确定双峰驼大肠黏膜免疫系统诱导部位和效应部位的划分。结果显示:(1)PPs主要集中于回盲口、盲肠起始段及结肠前1/3的黏膜表面,其形态主要为特殊的“囊状”向“蜂窝状”逐渐过渡,其分布密度也逐渐降低;组织学结果进一步显示MALT主要以PPs、孤立淋巴小结(ILF)和弥散淋巴组织(DLT)的形式存在于黏膜下层和固有层,其中回盲口主要以PPs的形式分布于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此处的黏膜肌通常不完整,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明显且数量最多,PPs主要集中于回盲口到盲肠末端的黏膜下层和固有层,但是其数量逐渐减少。从回盲口至结肠后段,黏膜下层和固有层中的PPs逐渐演变成ILF和DLT。统计结果显示,MALT中淋巴滤泡数量在回盲口最多(37.70),显著高于盲肠、结肠和直肠(P<0.05)。(2)双峰驼回盲口黏膜囊状PPs外黏膜表面腺体开口分布密集,并腺体分泌相对旺盛,而内黏膜表面腺体分泌较为逊色,但能发现M分布明显。(3)双峰驼大肠黏膜表面PPs从胎儿时以开始发育,但其结构不成熟;而老龄双峰驼大肠黏膜表面的PPs呈现明显的萎缩现象。(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双峰驼大肠黏膜sIgA浆细胞和IgG浆细胞主要分布在肠道黏膜固有层,而且是远离PPs区的各处肠腺周围,证明该区是双峰驼大肠黏膜免疫系统的效应部位。综上所述,双峰驼大肠黏膜表面存在着丰富的PPs,它们在胎儿时期已经开始发育,到壮年时期最为发达,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呈现萎缩趋势;双峰驼大肠黏膜免疫反应的主要诱导部位集中在回盲口及结肠前1/3处的PPs,囊状的淋巴集结可能是双峰驼长期适应干燥环境长期进化的结果;而其余大肠黏膜表面的广泛区域是黏膜免疫反应的主要效应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