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教堂自其产生之初,即有着强烈的佛教倾向。三教堂内,释迦居中,老子居左,孔子居右,构成了其基本形态。随着三教堂影响的扩大,它开始引起儒家士大夫的关注。对于其中孔子居末位的现状,一部分士大夫更是表示不满。他们在尊崇儒学使命感的驱使下,逐步寻求厘正的办法。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三次三教堂禁令:正统三年(1438年)、乾隆九年(1744年)、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于禁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三教堂禁令的实施并不彻底。然而这依然可以视为国家意志对民间信仰形式的一种干预。三教堂作为民间信仰活动的一个场所,不同的人群对其态度也是千差万别。在士人阶层中也不乏对三教堂持支持态度者;普通民众的供奉,更多体现的是民间信仰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倾向。本文以时间顺序,初步展现三教堂的发展过程。唐代相对宽松的政治、学术环境或许是三教堂初步形成的土壤。宋元时期三教堂的形态渐趋固定,而儒家学者与道士对三教堂的改造也初现端倪。明中后期活跃的三教合一思想,为三教堂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活力,使三教堂的供奉群体更趋多样。清前期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认,以及士人阶层对三教合一思想的摈弃,使得三教堂的发展变为艰难。缺乏思想界支持的三教堂,变得相对落寞。但在普通民众间,三教堂仍然有着较大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