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风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中老年人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四大特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年全国新发病例250万,每年死于中风的病人达150万,中国现有中风病人750万到800万人,存活者中约75%致残。中风病致残率居高不下,给家庭与社会造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中风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肢体活动障碍及言语交流障碍等方面。而假性球麻痹是中风后一种常见并发症,其是指由于两次以上中风或一次脑干卒中导致双侧皮层延髓束受损,造成支配咽喉部肌群运动的疑核及支配舌肌的舌下运动神经核受损而出现核上性损害所致,其患者轻者饮食、言语困难,重者完全丧失饮食、言语功能,仅靠鼻饲、肠营养维持生命,不能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并常因营养不良、继发性肺部感染而致死亡,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心理、精神和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目的:采用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比较苍龟探穴法较常规提插捻转法对于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效果差异,观察苍龟探穴针法对于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及构音功能的临床疗效,分析其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作用机制、临床意义及推广价值。方法:本研究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2013年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病区的60例住院患者,均符合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并经排除标准筛选后入组。入组患者按入院的先后次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入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中,每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控制血压、血糖,调脂,营养脑神经等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同时根据患者情况施以相应的康复功能训练:构音功能训练以及吞咽功能训练;肢体偏瘫的进行瘫痪肢体的普通针刺。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两组再选取取颈项部穴位:廉泉,翳风(双),风池(双),哑门,治疗组对于以上穴位实施苍龟探穴法针刺,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提插捻转针法刺激颈项部的穴位,两组治疗均为每天1次,一周6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吞咽功能、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法评定构音功能。并且将治疗期间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都将被记录用于统计分析安全性。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病性、病情、洼田氏饮水量表及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量表),经t检验及卡方检验,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疗程均结束后,再次对洼田饮水试验及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量表进行评分。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组内对比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有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对比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经秩和检验,u=2.07,P=0.038,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苍龟探穴法对于吞咽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常规提插捻转法。两组治疗后,组内对比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量表较治疗前均有提高,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对比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量表经t检验,t=3.159,P=0.003,P<0.01,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苍龟探穴法对于构音功能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提插捻转法。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X2=5.455,P=0.02,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苍龟探穴法对于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提插捻转法。结论:与常规针刺的提插捻转手法相比,苍龟探穴法针刺手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有良好效果,能改善患者的吞咽及构音功能,且安全性有保证,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