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社会文化的视角对音乐现象进行解读,以圆舞曲和中产阶级作为切入点,研究音乐本体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圆舞曲也称华尔兹,是一种三拍子的舞蹈,在18世纪中期以“Waltz”首次出现后被用来代表一种舞曲。18世纪末到19世纪早期,跳舞成为维也纳市民最流行的娱乐消遣方式,圆舞曲是众多舞种中最受欢迎的宠儿。参与这一音乐活动的主体是维也纳中产阶级市民,圆舞曲的流行和中产阶级市民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论文绪论部分阐述论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对圆舞曲与中产阶级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基本结构。第一章阐明“比德迈耶尔”时期的社会状况,探析该时期维也纳中产阶级市民审美偏好和原因。第二章分析19世纪圆舞曲和维也纳中产阶级群体的特点,对圆舞曲起源、发展以及创作、体裁特点进行探析,研究该时期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经济情况、受教育情况等。第三章是本论文重点章节,探讨维也纳中产阶级市民社会生活和圆舞曲二者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圆舞曲是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直接体现,也是比德迈耶尔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市民艺术”。它和中产阶级关系紧密,满足了这一群体的音乐审美和娱乐需求,又帮助其确立阶级认同感。同时,作曲家们间的“竞争”,出版商的宣传,贴近中产阶级生活的创作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圆舞曲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