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痔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疾病,常引起便血、脱出、疼痛以及肛门坠胀等症状,对生活产生一定负面的影响。而痔病的传统分类方式,对该病的手术方式选择及手术切口设计指导意义不明显。我们通过总结祖国传统医学关于痔病的记载发现,针对痔病形态学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往往利于我们治疗方式的选择。于是我们提出“玫瑰形”混合痔的概念,这种类型的痔病为肛肠科常见的疑难病症,虽然手术方式多样,但临床疗效始终难以令人满意。针对此类型痔病的治疗,导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可先行外痔剥离后联合PPH术式治疗该病,为“玫瑰形”混合痔的治疗开创新的思路。目的:观察先行外痔剥离后行PPH术式与Milligan-Morgan术式治疗“玫瑰形”混合痔的临床疗效,以探讨痔病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单盲原则,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广安门医院2014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54例玫瑰形混合痔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7例。两组患者术前均以甘油灌肠剂110ml灌肠,术中由同一麻醉医生实施蛛网麻下腔阻滞麻醉,术中治疗组采用先行外痔剥离后联合PPH术式,对照组采用Milligan-Morgan术式,术后外用、口服及静滴药物均一致。比较两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创面疼痛及水肿评分、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性,并于两组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长短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手术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耗时分别为(42.19±5.421)分钟、(45.59±9.053)分钟,不能认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P=0.015<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术中出血量较少,优于对照组。术后两组术后疼痛比较,术后第1天到术后第7天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4天,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治疗组术后1~7天的疼痛程度较轻,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第3、5、7天肛缘水肿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第1、14天肛缘水肿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肛门狭窄情况比较,P=0.026<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手术总有效率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玫瑰形”混合痔的治疗,先行外痔剥离后联合PPH术式手术创伤较之经典Milligan-Morgan术式要小,而且该术式从痔病的病理学基础入手治疗该疾病,不仅去除外痔皮下静脉团块,并进行了肛垫的悬吊复位,做到从根本上微创、彻底、高效的治疗“玫瑰形”混合痔,并明显缓解术后疼痛、水肿程度,并减少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发生,创面愈合快、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