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的语言研究成果中,以语篇分析对翻译的影响最直接。语篇分析与翻译的有效结合,使翻译思维摆脱了词、句和段本位的茧缚。有时,甚至可以帮助译者判断原文可能存在的错误,让译者在“信”的前提下,更如游刃,更多创新,译文的质量因文而呈整体性地提高。 过去我们的翻译追求“词对词、句对句”的对等翻译,其译文呆板,生硬,甚至走样。后来,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方法,尽管有它的合理性,但仍没有超越句对句的翻译。翻译的实质就是目的语的重构,从语言构建功能来看,翻译的总体取向应该是语篇。“句本位”的翻译观过分强调“形式对等”,与此相反,语篇翻译注重意义对等,把译文置于语境中加以考虑。 自从译界将语篇研究的成果嫁接到翻译学科以来,译界越来越注重“语境”在语篇翻译中的功能,我们注意到Halliday对语境的阐释是最有影响的,但目前并未能够系统性地研究。因此,本文将以Halliday的语境理论,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为切入点,对语境与语篇翻译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性研究。 全文共分六大部分: 第一章针对传统“句本位”的翻译观所带来的问题,作者指出语境对语篇解读与翻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探讨语境之前,对语篇以及语篇翻译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二章简要回顾了语境研究的发展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从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义学、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语境的概念进行了综合性分析。我们认为Halliday对语境的阐释,比其它语境理论更科学,对语篇翻译更具有指导意义。Halliday以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的形式描述语境的内容,澄清了语境的概念。他把语境区分为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即文本外语境。情景语境决定文本的意义结构系统,文化语境决定词汇语法形式,情景语境因素更具有全球共有性,文化因素则更具有文化特异性。翻译界认为翻译即译意正是基于此。本章还详细地介绍了语场、语旨、语式的基本概念及它们的特征和对文本解读的影响。 第一三章通过文本分析,作者详细地展示了Hall记ay的情景语境是怎样影响目的语的产生的。作者指出,在语篇翻译中,译者对于源语和目的语的语场、语旨、语式都必须有详尽的了解。“语场”指正在发生的事情,即话题;“语旨”包括交际者的地位、关系、身份;“语式”指言语活动的方式,包括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和二者的结合。好的译文不是简单地把源语中的语境移植到目的语中,而是要根据目的语的要求和变化作适当的调整,即根据目的语的变化重构语境。有时,文本再现时的语境与原文本产生时的语境是不同的。因此,有可能出现译文的意义等同,但风格有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章例举了一些典型的误译,劣译,从情景理论的角度对它们进行诊断,并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也对一些好的译文进行了评述,强调语篇翻译的优势。 第五章探讨了文化语境对译文的影响。对异域文化的处理,译者应尽量地采用异化译法。其核心就是尽量传译原语的“异质因素”,即原作的异域文化的特色。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异化译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当异化法影响译文的可读性时,译者须采用归化译法。 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指出了语篇翻译中语境分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作者指出,基于“句本位”翻译的不足,语篇翻译有它明显的优势,即它拥有一个范围较大的舞台一语境。Halliday对语境的界定和贡献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语境意识观照下的语篇翻译是一个很有潜在优势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