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草原牧业生产大国,家庭牧场是我国牧区主要牧业生产单位。近年来,牧业产品的价格上涨并未带动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而因过度放牧给草原生态埋下了隐患,而生产要素的使用状态决定着收入水平,因此,探究家庭牧场生产要素组合的发展路径对提高牧民收入、实现牧区牧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针对已有研究关于家庭牧场生产要素和要素组合的成果偏少,且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不够系统之不足,本研究从中国家庭牧场生产要素变化特征、生产要素组合效率测度与改进、生产前沿上的要素组合、新型牧业经营模式对要素组合的优化几方面系统的对家庭牧场生产要素及其组合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对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界定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国家庭牧场生产要素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对生产要素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分别用参数法和非参数法测度要素组合的生产技术效率并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在不同草原气候带和不同养殖规模中的差异;通过估计松弛变量,结合Tobit模型、CLAD模型和效率损失函数,从内在组合和外在影响两方面研究了效率提升路径;再次,通过线性规划求解家庭牧场生产经营决策模型,在考虑生态约束和要素机会成本的前提下求得生产前沿上固定草地和资金投入组合中其它要素的投入量,研究了效率和规模并存的生产前沿要素组合;最后,以案例形式分析了托管型、技术服务型和生态旅游型三种新型牧业经营模式对生产要素组合的作用机制。为了保障整篇论文的系统性,各章节实证数据全部来自于对中国牧区的实地调研。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家庭牧场生产要素具有劳动力中老龄化严重、资本积累困难、草地生态脆弱的特征。(2)家庭牧场生产效率总体偏低,提升空间大,在不同气候带和经营规模下分布差异显著。DEA和SFA的技术效率均值分别为47.5%和55.39%,在当前技术应用水平下,600~700标准羊单位养殖规模的效率相对较高。(3)提升劳动力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而改进草地和资金的使用效率,是提高家庭牧场生产效率的根本途径。劳动力作为主动要素直接决定着土地要素和资本要素的使用,当前约60%以上的家庭牧场存在草地或资金投入冗余,参加政府培训与合作社、优化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提升从业人员学历、专业文化程度和远行距离,均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4)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当家庭牧场牧业生产达到生产前沿面时,要素组合随生产规模呈规律性变化。生产规模不变时,资金与土地投入比越高,所需劳动力投入就越少;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时,劳动力与存栏牲畜比逐渐下降;在小规模养殖中,土地投入少、资金投入多的组合所获利润较高;在大规模养殖中,土地投入多、资金投入少的组合所获利润较高。依据家庭牧场对自有劳动力及雇工的定义,预测我国家庭牧场未来发展的要素组合趋势为:4000~5000标准亩草原、5~6个劳动力、1000个标准羊单位存栏牲畜和适量的资金投入。(5)新型牧业生产经营模式通过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和单位资本使用率,对牧业生产要素组合效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