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因,储存了文化的信息,蕴含了文化的传播规律。正是模因的不同导致了不同民族进入文明阶段的路径不同,城市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伴随着文明的产生而产生的建筑类型、城市格局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以及各种活动的载体,它们的发展过程是城市发展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城市不仅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产品,也是承载人类文化的容器。本文从长沙古城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演变直至近代长沙的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历程,探讨在本土模因主导下,以及后来在近代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大背景下所形成的长沙的城市格局、空间形态、建筑类型及分布等方面的演化规律和内在机制。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为切入点,引入在文化传播学领域国际经典、国内前沿的模因论为主要研究方法。为了对长沙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研究进行全面的解读,归纳出了长沙城市发展的古代与近代这两个阶段的核心模因,并以此为主要思路来分别对长沙古城城市格局以及近代长沙城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就长沙古城而言,提取了影响城市格局变迁的核心模因,分别是自然环境影响下的模因、文化因素影响下的模因、经济因素影响下的模因,它们相互结合在一起而共同组成了对城市空间格局起决定作用的本土模因群集。而对于近代长沙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演变,侧重点又有不同。针对近代这一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的近代城市的发展,以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影响的三条途径为主要思路,分析这些途径所催生的新型建筑对长沙近代城市格局演变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以长沙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城市演变的基本模式,并为当代和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模因是一种通过非基因方式尤其是模仿进行传递的文化元素。所有模因,都是通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模仿而得到传播的。模因储存于人脑(或书籍、发明创造物等)之中,并通过模仿而被传递。模因“入侵”大脑,进一步影响人们作出利于复制它自身的行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已经较为深刻地揭示了文化与城市的关系。本项目以模因为视角,取代了城市与建筑领域惯用的“人”的视角进行研究,不仅在研究方法上做出了新的尝试,也为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同时还为为其他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