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造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功能性分配格局也经历了较大的起伏。从分配主体来看,功能性分配格局的起伏主要表现为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化。一个明显的例证:在2000-2007年间,全国年均经济增速达8.18%,而劳动份额却由51.3%下降至39.7%,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政府及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和探究。显然,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对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以收入法GDP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劳动报酬占比的阶段性变化及其区域特征进行分析,并与美国劳动报酬占比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劳动报酬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且明显低于其它国家。各省市劳动报酬占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距,其分布呈现东部低、中西部高,中部地区“振幅”较大的特点。鉴于此,本文选取我国2000-2012年的31个省市空间面板数据,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采用空间自相关的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区域劳动报酬占比的空间依赖程度;二是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及SDM模型效应分解的方法,分析各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我国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从总体水平来看,经济的增长、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我国劳动报酬占比,而人力资本、政府经济政策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并不显著;从空间依赖程度来看,我国各省市劳动报酬占比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表现为劳动报酬占比较高(低)的地区被劳动报酬占比较低(高)的地区相邻包围;从空间效应分解来看,经济的增长降低了本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的劳动报酬占比。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提高了本地区的劳动报酬占比,但却降低了周边地区的劳动报酬占比;技术的进步虽然对本地区的劳动报酬占比影响并不显著,但却降低了周边地区的劳动报酬占比。由此可知,对外开放以及技术水平加大了我国各省之间劳动报酬占比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