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传统手工艺逐渐拥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衣,不仅成为构筑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助力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荣昌以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陶、夏布、折扇形成了自身的地方名片。因为现代社会和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地域内工艺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随时代变迁而产生对应性的发展,荣昌地区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空间变迁的各角度都反映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下,政府作用力的不断增强,调动手艺人的生产创作积极性,手艺人的身份不断转化的同时也伴随着工艺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传承方式及传播形式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传统手工艺发展到今天,它的现代转型不是简单的工艺品在外在样式层面的抛弃与变异,而是工艺文化与现代社会相互选择、适应与融合的整体发展过程,体现了一定的控制与引导下的消费者需求与精神价值观的变化,而不是随意的开发与生产。所以,本文以荣昌地区的工艺文化空间变迁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考察、深入访谈、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以横向时间维度的历史性变迁为线索,以包括社会要素、行动者、物质生产等地域工艺文化空间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为纵向维度的表述对象,探索变化过程,欲将前因后果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工艺文化变迁动态链,并分析每一阶段变迁的动力。第一章绪论中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及依据,在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分析了荣昌地区工艺文化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并阐述本文的创新之处及意义;第二章描述基于自然之力,荣昌区域空间,因特殊原料所提供的条件而生发的原生性工艺存在状态;第三章探究由于天灾人祸、国家政策推动力等社会背景下,明清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使得荣昌地区与其他地域文化相互渗透,分析工艺文化空间主要的影响因素、变化及状态;第四章在民国至改革开放阶段,工业文明的逐步到来作用于荣昌工艺,展现文化空间的变迁过程;第五章深入剖析30年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国家及荣昌地区对传统手工艺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手艺人的影响,并由于人们审美价值观改变导致传统工艺作品生产倾向的转变;第六章对整篇文章做总结性陈述,展示笔者的结论、观点及后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