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与汉江下游之间的三角地带,是汉江平原最具典型特征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多种珍稀水禽重要的越冬地,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陆续有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对沉湖地区的鸟类进行考察,但主要集中在一些珍稀水禽的研究上。为进一步了解沉湖湿地鸟类栖息地的生境状况,鸟类群落组成与动态,及其之间的关系,于2004年2月至2005年4月对沉湖湿地鸟类群落与栖息地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湿地鸟类群落组成结构。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38种,隶属14目40科。在非雀形目鸟类中,雁形目、鸻形目、鹳形目为优势类群,分别为19种、18种、15种,其余为鹤形目8种、隼形目7种、鸥形目5种、佛法僧目4种、鸡形目2种、鴷形目2种、鹃形目2种、鸽形目2种、鸊鷉目2种、鹈形目2种。 共记录到东方白鹳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灰鹤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1种,被列为IUCN受胁鸟类9种。首次发现渔鸥、中杓鹬等湖北省鸟类新记录4种。 2.对水鸟群落进行了周年观察,按鸭科、鹭科、鸻鹬类等类群分析其季节性动态。由候鸟构成的水鸟主体,使全年水鸟种数有明显的高峰和低谷波动,总体呈现冬春多,夏季少的趋势,许多候鸟春季集中在3~4月份迁徙,使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物种的高峰期。 比较夏季与冬季水鸟群落的优势度组成,将其划分为优势种、常见种、较少种和稀有种,其中冬季优势种为豆雁(50.5%)、凤头麦鸡(10.4%),夏季优势种为须浮鸥(23%)、牛背鹭(13.2%)、池鹭(14.%)。并对一些具代表性候鸟的栖居时间作了比较。 3.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目前的主要植被群丛类型与分布。目前沉湖湿地天然植被可划分为11个群丛,类型与面积为:红穗苔草群丛(2237hm~2);荻+芦苇群丛(1088hm~2);稻槎菜+肉根毛茛+看麦娘群丛(104.9hm~2);蒌蒿群丛(28.46hm~2);菰群丛(270.44hm~2);水烛香蒲群丛(6hm~2);菱+四角菱+水鳖群丛(67.09hm~2);莲+芡实群丛(316hm~2);水蓼群丛(238.77hm~2);菹草群丛(65.07hm~2);荇菜+菱-狐尾藻(47.35hm~2)。根据现场样方调查并结合GPS定点,画出了植被分布与面积图。 4.鸟类栖息地的植被历史动态。比较了湿地植物群丛分布的历史面积变化,结果显示20几年来湿地植物群丛类型减少或面积大大缩小,其中面积丧失最严重的是沉水植被与湿生植被,覆盖率分别由1982年的12.35%下降到0.96%和51.81%下降到34.86%。苔草群丛内围的挺水植被(菰和水烛群丛)面积减少明显,外围挺水植被(芦苇群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