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传统村落进行研究,以挖掘传统村落中丰富而宝贵的生态经验,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传统村落运用自然生态的营造手段,通过历代的经验总结,逐步演化为一种营建智慧,创造了与地域气候相适应的较为舒适的热环境。从一般认识来看,这种调节方式符合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需求。然而,从严谨、科学的视角,这种地域性的营建方式是否具有低碳优势?优势是否明显?这些问题还需要量化的研究加以验证,这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研究首先分析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地域特质与碳排放特征,发现供热能耗和建筑能耗是乡村地区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因此,提高村落的气候适应性,减少夏季降温和冬季供暖的能耗,是达到低碳目标的重要手段。继而以西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的传统村落梅江村作为实证对象,验证其是否具有气候适应性。实测采集梅江村典型空间的微气候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同时利用热环境模拟软件进行村落典型空间的微气候模拟,将实测与模拟数据对比以验证使用软件模拟的可靠性。基于以上对模拟软件的有效验证之后,选择传统村落梅江村及位置、气候条件与梅江村相似的现代乡村——梅江新村,通过控制变量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两村村落选址、村落布局、街巷宽度、绿化布局、院落布局、下垫面材质、建筑材料和构造等进行热环境模拟,以验证传统村落的各营建要素的气候适应性。研究最后从能耗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传统村落的低碳特性,并提取了梅江村的低碳智慧,包括因地制宜的环境选择、依据气候环境的空间营建、基于本土营建的建造方式等,以期为广大乡村地区的低碳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村落各营建要素的微气候调节方式更胜于现代村落,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能有效减少夏季降温和冬季供暖的能耗,减少碳排放量。其中村落选址布局、街巷布局、院落布局、建筑材料和构造是影响传统村落低碳特性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