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发展运行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为应对危机,我国政府提出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拉动内需的政策,并取得相应的成效。基础设施项目如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铁路等的建设,一般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资金结构复杂的特点,传统上认为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属于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来投资、建设和提供这些服务。但单单依靠政府来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不仅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而且极易导致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低效率,从而进一步加剧资金短缺的矛盾。鉴于我国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资不足、管理效率低下等现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我国也开展了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运用多种融资模式的探索,包括BOT模式、项目代建制及BT模式等。本文针对BT模式在我国目前基础设施项目融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围绕BT模式概念界定、适用范围、基本特征、运用意义、融资方式、运作流程、风险管理及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一个较为规范和完善BT模式运作流程,即政府以项目特许权协议为基础,与作为项目承包商的大型施工公司签订合同,施工公司作为实施主体采用项目融资方式和总承包方式进行代业主管理,同时承担主要的工程施工任务,建设完成后由政府按协议分期回购,同时引入有关政府监督机构、工程咨询公司以及银行、保险公司等进行共同治理,规避相关风险。最后通过对内蒙古呼市成吉思汗大街道路工程BT项目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说明BT模式的优势、实践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