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食品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已经从“量”的保证转为“质”的追求。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食源性疾病发病数量惊人。国家公共卫生部门对于食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的监管也日趋严格,监管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是消费者作为食品供应链的终端,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责任。消费者作为食品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关于食品安全认知水平和安全操作行为应当成为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本研究以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与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总结,设计开发了一套衡量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及操作行为的测度量表,从而考查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与实际操作过程的差异性。本研究分为五大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消费者食品安全自我保护的意义,消费者食品安全自我保护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路线。第二章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食品安全、自我保护、消费者行为的概念做了理论上的阐述和以往研究的回顾梳理后,界定了消费者食品安全自我保护行为的概念及范围。此外,这一章还重点介绍了量表开发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量表开发设计,主要介绍了量表开发的详细步骤,并且综合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介绍了在一般意义上建立量表的科学方法和步骤,以及量表所要求具备的信度和效度。第四章为消费者食品安全自我保护知识与行为测度量表的开发过程,这是本研究的核心所在。这一章详细说明了本研究建立消费者食品安全自我保护知识与行为量表的过程,包括题项库的建立,题项的筛选、修改,四次问卷调查的情况和量表设计的具体步骤,由此建立了消费者食品安全自我保护知识与行为量表,并对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包括内容效度、内部一致性,题项区分度、判别效度、再测信度进行了评价。其中,量表历次调研的内部一致性为分别为0.750、0.671、0.587;量表的平均难度系数为0.47,平均区分度为0.30;量表区分专业组与非专业组的渐进显著性指数为0.029;量表再测信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的平均值为0.994。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指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表达了作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