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是任何语言文本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自克丽斯蒂娃提出“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概念以来,互文性研究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互文性翻译的研究也随之逐渐发展和完善。Hatim和Mason提出的“保留顺序原则”,为互文指涉(intertextuality reference)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转换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互文现象虽然同存在于英语和汉语之中,但是由于这两种语言在根本上的区别以及使用两种语言民族思维方式及其文化不同,汉语和英语的互文性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语义衔接、结构衔接,固定表达方式以及功能互文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本文开篇介绍了互文性理论的起源和发展,然后从内互文性和外互文性两个方面对英汉语中的互文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两种语言的互文性特征。最后在互文性框架下对《红楼梦》两英译本进行案例分析,对两译本使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特点进行了对比和总结。案例分析表明,由于语言构成及文化环境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对各种互文现象体现出了不同的偏好和特点。因此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需充分注意这些区别,把握源语意图,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实现英汉互文性翻译中的“意图等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