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Ⅰ型干扰素家族新成员(IFN-ε、IFN-κ、IFN-χ)抗病毒信号转导与表达调控研究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hao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扰素(interferons,IFN)是见于所有有颌类脊椎动物的一大类多效应细胞因子,主要担负宿主抗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功能,不同的病原感染往往倾向于诱导表达出特定的干扰素成员,发现并系统鉴定干扰素新成员对抗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具有重要的意义。固有免疫是机体抵御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抗病毒固有免疫反应起始于细胞内模式识别受体(PRRs)。PRRs识别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通过转录因子NF-κB和干扰素调节因子(IRF)(尤其是IRF3和IRF7)来进一步诱导I型干扰素的产生,建立抗病毒状态以促进适应性免疫应答,最终从机体内清除病毒感染,所以I型干扰素在建立抗病毒感染状态和宿主细胞抵抗病毒复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系统分析了牛I型干扰素基因座位,定位到牛的2个干扰素新亚型(IFN-ε、IFN-κ)以及1个包含有2个成员的新亚族(IFN-χ1、IFN-χ3),随后围绕这四种干扰素的抗病毒信号转导与表达调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牛I型干扰素基因座图谱的构建与分析。综合运用多种在线BLAST方法(BLAST,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基本的基于局部比对的搜索工具)对牛全基因组筛选,全面分析各型干扰素的信息,发现牛I型干扰素基因排布于8号染色体上,并进化出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干扰素新家族,其中最为引人注目当属IFN-χ亚族。IFN-χ亚族具有4个成员,具备全新干扰素的特征,组成了1个新干扰素亚族。牛I型干扰素基因座按转录方向分成2个大的亚座位,长度(746kp)分别是人(403kp)和鼠(323kb)的1.85和2.31倍,并且干扰素基因数目(64个)也远超人(17个)与鼠(19个)。在座位末端5个IFN-δ假基因与4个IFN-χ样分子混杂在12个IFN-β样基因之中,并且这些基因的转录方向均相同;基因座其它区域则被数量庞大的IFN-α(13个)和IFN-ω(24个)家族所占据。IFN-κ和IFN-ε仅存在1个拷贝序列,位于基因组的起始端,且IFN-κ的转录方向与IFN-β相反,其与最近的干扰素基因间隔6.561Mb。2.牛IFN-ε、IFN-κ、IFN-χ1、IFN-χ3的特性和抗病毒信号转导通路。本研究首先从牛肝基因组中克隆得到了牛IFN-ε、IFN-κ、IFN-χ1、IFN-χ3基因,并分析了这些序列的特征。随后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了重组牛IFN-ε、IFN-κ、IFN-χ1、IFN-χ3的成熟肽序列,并制备了抗牛IFN-ε、IFN-κ、IFN-χ多克隆抗体,在不同的系统上测定了其抗病毒活性。牛IFN-ε、IFN-κ、IFN-χ1、IFN-χ3均对胰酶敏感,一定程度上耐热(42℃和60℃)耐酸碱(p H2.0和p H10.0),其抗病毒活性可被特异性多克隆抗体中和,也可被I型干扰素受体IFNAR1和IFNAR2抗体阻断。进一步研究发现牛IFN-ε、IFN-κ、IFN-χ1、IFN-χ3不仅可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如Mx1,ISG15,ISG56)的转录,也可诱导Mx1,STAT1,NF-κB p65的表达,这些分析表明目前已知的I型干扰素成员均依赖JAK-STAT信号通路转导抗病毒信号。3.牛IFN-ε、IFN-κ、IFN-χ1、IFN-χ3对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本试验采用转录组测序的方式分析了在牛睾丸原代细胞上牛IFN-αA和IFN-χ1的调控基因并比较了这些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发现牛Bo IFN-χ1样品处理组有40个差异基因表达上调;Bo IFN-αA样品处理组有80个差异基因表达上调,1个基因表达下调。随后采用荧光定量PCR进一步验证了这些调控基因的在牛源细胞上的表达调控,结果显示上调基因大部分属于ISGs基因,随机选取OAS、Mx1,STAT1、LGP2、GBP4、BST2、PML基因在MDBK、BT、BL细胞上进行验证,证实这些基因在不同细胞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此外,牛I型干扰素可在BL和BT细胞上启动商品化的人NF-κB-Luc和ISRE-Luc报告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并可激活本研究构建的Bo IFNβ-Luc和Bo IFNχ-Luc启动子报告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为进一步开展牛固有免疫信号通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4.牛干扰素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研究。维甲酸诱导基因(RIG-I)、黑素瘤分化相关因子5(MDA5)是胞内识别dsRNA的重要模式识别受体,IRF3和IRF7是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重要转录因子,转录因子IRF9参与诱导I型干扰素的产生,ELF4、MAVS、MITA作为信号通路中的接头分子参与诱导I型干扰素的产生。本研究运用RT-PCR的方法从犊牛原代肾细胞中克隆获得了牛接头分子ELF4、MAVS、MITA的c DNA,并分析了其序列特征,组织表达和细胞器定位,重点研究了其对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细胞上接头分子ELF4、MAVS、MITA能诱导产生不同的I型干扰素,促进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转录与表达,还能刺激ISRE、NF-κB、Bo IFN-β和Bo IFN-χ启动子激活的荧光素酶活性,为今后进一步探讨接头分子ELF4、MAVS、MITA在牛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除了接头分子ELF4、MAVS、MITA基因外,本研究还相继克隆得到了牛干扰素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分子MDA5、IRF3、IRF7、IRF9、DAI,这为今后研究牛固有免疫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研究牛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提供便利工具。5.3Cpro、Lbpro在牛源细胞上对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首先分析了不同刺激物在不同细胞上对I型干扰素及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转录的影响,结合已有的研究证实FMDV可以拮抗宿主I型干扰素的产生,FMDV的3Cpro和Lpro可以作用在不同的靶分子上来逃避宿主的固有免疫应答,拮抗I型干扰素的产生,本研究进一步发现3Cpro和Lpro不但能抑制I型干扰素的产生,抑制接头分子ELF4、MAVS,RIG-I样受体RIG-I、MDA5,转录因子IRF3、IRF7的转录,还能抑制I型干扰素和接头分子ELF4、MAVS、MITA激活的NF-κB、ISRE、Bo IFN-β、Bo IFN-χ启动子活性。Western Blot结果证实在BT和MDBK细胞上3Cpro和Lpro可以抑制poly(I:C)和Bo IFN-β诱导的NF-κB p65、Mx1、IRF3、IRF7、ELF4、MAVS的表达。总之,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牛I型干扰素新成员IFN-ε、IFN-κ、IFN-χ的分子特征和生物学功能,初步建立了牛固有免疫信号通路研究的技术平台,利用该平台重点分析了接头分子ELF4、MAVS、MITA对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系统地分析了口蹄疫病毒3Cpro、Lbpro逃避固有免疫应答的机制,为病毒免疫预防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和物质支持。
其他文献
我们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和顾客至上的时代,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任何组织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部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在胃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行MS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检查的胃癌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平扫及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学习会议精神重在贯
作为一种新业态,直播行业正在不断成长。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税收的支持、引导和规范。目前我国直播行业的税收政策和征管还不完善,未能有效发挥税收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
本文依据过去70年美学发展的历史事实,说明美学与艺术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从1949到2019这70年中,美学经历了三次热潮。第一次是"美学大讨论",从1956年到1964年。这时,美学上
儿童观看电视可对其身心发展有多方面影响,看电视时间长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看电视还可以影响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展、自我概念形成等,使某些情绪和行为问题增多,
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对夏枯草种子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夏枯草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5℃;适宜砂床的湿度为饱和含水量的90%;果穗不同部位种子的发芽率有明显差异,且以中、下部
目前,DC/DC变换器建模的方法大都是采用近似等效、线性化的方法以得到线性时不变模型,再利用线性控制理论对DC/DC变换器进行设计。但DC/DC变换器是一个具有时变、非线性特性的系统,采用线性时不变模型作为数学模型不能精确表述电路周期与周期间动态行为。利用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直接建立非线性时变模型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NARMAX(Nonlinear Autoregressive Moving Av
对雨水湿地的构造组成、设计原则及标准等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常规雨水湿地在径流雨水调控中发挥的主要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于径流雨水不同控制目标的湿地技术选用模式
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不仅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景观美学及生态学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种植形式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多年生草本植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