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眉山市东坡区山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shaohu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通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针对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所存在的不合理性进行调整,使土地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合理安排和集约利用,缓解近年来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这一做法已得到广泛认可。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研究,特别是对其量化过程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土地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对优化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仿真模拟及有效优化以实现土地系统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作为用于研究规划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未来行为和相应的长期战略决策的方法,与土地利用系统的结合成为了解决传统问题的新途径。系统动力学强调对系统(S)整体性和非线性特性的描述,SD一般是在尽量完整地描述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关系、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和生克关系的基础上,把系统划分成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P)。根据系统动力学理论,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系统内部各组成成分以及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的反馈关系,可以建立反映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模拟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及其演变。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土地方面的优化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眉山市东坡区为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先对东坡区1998-2007年耕地及建设用地进行了动态分析,得出东坡区近十年来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的幅度及原因。再通过划定系统边界,分析系统层次及确定子系统,确定系统主要正负反馈入树,确定系统主要指标,确定系统因果关系图及流图,确定系统方程一系列步骤,构建了东坡区土地利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然后通过对比2002年、2007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历史数据和模拟数据,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最后通过对不同设定下,得出的东坡区土地利用结构数据进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对比分析,得出优选方案。   东坡区1998-2007年的10年间,人均耕地从1998年的0.097hm2减少至2007年的0.090hm2,人均耕地减少0.007hm2,人年均减少耕地0.0007hm2。退耕还林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建设用地占用也导致部分耕地面积减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导致了耕地面积的减少。模型运行结果表明,2002年、2007年的历史数据与模拟数据相对误差小于1%的参数占全部参数的80.56%;相对误差小于2%的参数占全部参数的91.67%;相对误差小于5%的参数为100%。这说明模型的模拟结果比较可靠,体现出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的优越性。在模拟东坡区2015年、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前提下,分别设定出了三种规划方案。由东坡区土地利用效益当量测算结果可得,三种方案2015年的耕地、园地、林地等所有地类产出的土地效益当量分别为265561.38、256563.22、420669.29,第三种方案明显高于前两中方案,表现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后的高效经济利益。在模拟的2020年土地效益当量中,三种方案分别为272870.55、274723.51、579341.49,第三种方案同样呈现出明显高于其余方案的经济效益优越性。规划方案三的土地利用结构既保证了东坡区工业和农业并重,又使得退耕还林格局的巩固、耕地的来源主要增加在原未利用地区域,且城市发展的方向朝着现有的经济开发区方向延伸,是最为三种规划布局中最优的土地利用空间规划。最后,依据前文所得出的东坡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对本区土地利用给出八类用地类型的管制规则。总的原则是避开城市与城镇发展重点方向与区域,避开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重要通道,根据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规律,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在主要农田生产区。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城镇优先发展,主要发展城镇即东坡区中心城区。
其他文献
本文以河南温县和兰考两地为试验点,选用豫麦49-198和兰考矮早八两个代表性超高产小麦品种,研究了施氮对超高产小麦产量、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吸收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用SPAD值、植株硝酸盐含量、光谱诊断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等进行氮素营养诊断的可行性,主要结果如下:1.小麦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但豫麦49-198以270 kg/hm2氮水平下产量最高,在温县和兰考点分别为95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