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他行为是指利他者付出一定的代价而使他人获益的亲社会行为,它与道德认识和道德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是社会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探讨了儿童利他行为的养成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重点关注家庭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以信息饱和为原则,完成了对18名家长(男孩家长12人,女孩家长6人)、5名儿童的访谈和对9名儿童的直接观察,儿童年龄跨度4岁到10岁,从幼儿园中班至小学三年级,转录访谈资料十万余字。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情境分析,发现儿童利他行为的养成过程可分为模仿、认知认同、外化和内化等四个阶段。其中,模仿阶段的利他行为是被动的,儿童属于无意识的学习,对利他行为的思考较少;认知认同阶段,儿童并不发生直接的、外显的利他行为,但对利他行为已经有所思考;外化阶段的利他行为是儿童主动发起的,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可见的行为;内化阶段的利他行为是儿童经常发生的、习惯性的行为,此阶段标志着儿童利他行为习惯的养成。儿童利他行为养成的四个阶段是循序渐进的,但也未必严格遵循这个发展过程,各个阶段的顺序可变,亦可来回反复。本研究基于访谈发现儿童实施利他行为时,不仅会考虑到自身具有的便利性,还会与受助者的态度和行为,如是否使用敬语有关。并在此基础上,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动机(利他或利己)和结果进行了探讨,发现尽管儿童利他行为的出发点有利他和利己之分,但是行为结果却实现了利他者和受助者的互利双赢。在讨论儿童的利他行为时,不建议过于强调这种划分。在培育儿童利他行为的过程中,家长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也要结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利他行为形成的规律因势利导,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儿童宜时宜地开展一切形式的利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