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利他行为养成的质性研究

来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zh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他行为是指利他者付出一定的代价而使他人获益的亲社会行为,它与道德认识和道德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是社会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探讨了儿童利他行为的养成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重点关注家庭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以信息饱和为原则,完成了对18名家长(男孩家长12人,女孩家长6人)、5名儿童的访谈和对9名儿童的直接观察,儿童年龄跨度4岁到10岁,从幼儿园中班至小学三年级,转录访谈资料十万余字。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情境分析,发现儿童利他行为的养成过程可分为模仿、认知认同、外化和内化等四个阶段。其中,模仿阶段的利他行为是被动的,儿童属于无意识的学习,对利他行为的思考较少;认知认同阶段,儿童并不发生直接的、外显的利他行为,但对利他行为已经有所思考;外化阶段的利他行为是儿童主动发起的,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可见的行为;内化阶段的利他行为是儿童经常发生的、习惯性的行为,此阶段标志着儿童利他行为习惯的养成。儿童利他行为养成的四个阶段是循序渐进的,但也未必严格遵循这个发展过程,各个阶段的顺序可变,亦可来回反复。本研究基于访谈发现儿童实施利他行为时,不仅会考虑到自身具有的便利性,还会与受助者的态度和行为,如是否使用敬语有关。并在此基础上,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动机(利他或利己)和结果进行了探讨,发现尽管儿童利他行为的出发点有利他和利己之分,但是行为结果却实现了利他者和受助者的互利双赢。在讨论儿童的利他行为时,不建议过于强调这种划分。在培育儿童利他行为的过程中,家长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也要结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利他行为形成的规律因势利导,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儿童宜时宜地开展一切形式的利他行为。
其他文献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矿产资源的开发使原有的生态环境结构或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重视,矿山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
目的:探讨多发性乳腺纤维腺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免疫组化法检测的相关指标在本病发生过程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0例多发性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和30例乳腺增生病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哲学侧重于社会和人生 ,与伦理、政治思想密切联系 ,西方哲学侧重于科学和思维 ,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 ;中国哲学的无神
对于大学生来说恋爱和学习是其大学生活的两大主题,基于此,以嘉兴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对大学生恋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测度出构成显著
创业项目,无论是创业实践还是创业项目,最重要的是莫过于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是创业项目的灵魂,没有可行性分析,项目没办法正常运行。本文主要围绕可行性分析的要素:项目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不同的理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法律效力的认定,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因此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的澄清。本文试分析德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鲜明地表征着科学真理与现实价值的内在统一。在价值取向上,"四个全面"坚持以满足人民利益诉求为最高标准,注重群众根本利益与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科学结
要开创高校关工委工作新局面,首先必须具备五个基本条件,即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关工委工作;学校各部门与关工委密切配合;有个健全、高效的关工委领导班子;建立起关工委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