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FM1在1963年由Alleroft首先发现,并于1965年被命名为AFM1。AFM1是一种剧毒物质,毒性和致癌性仅次于AFB1。在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将AFM1划定为Ⅰ类致癌物。AFM1主要存在于乳及乳制品中,由AFB1在动物体内代谢产生并分泌到乳汁中,对整个乳品产业链产生严重的危害。AFM1有结构稳定和耐热能力强等特性,在牛奶实际加工过程中无法完全去除。各国政府对乳及乳制品中的AFM1制定了严格限量标准,来保证乳及乳制品的安全。本研究建立了新型的“双检测限”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为食品监管部门现场即时检测牛奶中的AFM1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通过制备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及量子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首次系统地、全面地对比了FM-ICA和QB-ICA定量检测牛奶中AFM1的结果,为定量检测牛奶中AFM1免疫层析试纸条的荧光材料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目前,乳或乳制品中,有2个AFM1限量标准值被多数国家使用,一是中国、美国等对牛奶中AFM1的限量检测标准值设定为0.5 ng/m L,另一个是欧盟等对牛奶中AFM1的限量检测标准值设定为0.05 ng/m L。本研究第二章,基于以上被多数国家使用的2个限量标准值,建立了“双检测限”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只需一步就能够筛查出牛奶中AFM1的含量是满足中国限量标准还是欧盟限量标准。在试纸条的NC膜上喷涂两条检测线T1、T2,两条检测线固定了不同偶联比(偶联大分子蛋白BSA)的检测抗原。牛奶中的待检物(AFM1)与固定在检测线上的检测抗原竞争一定量的金标抗体。当牛奶中AFM1的浓度低于0.05ng/m L,NC膜上出现三条红色条带(T1、T2和C线);当牛奶中AFM1的浓度高于0.05 ng/m L低于0.5 ng/m L,NC膜上出现两条红色条带(T1和C线);当牛奶中AFM1的浓度大于0.5 ng/m L,NC膜上出现一条红色条带(C线)。实验结果显示,“双检测限”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相对于传统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具有以下优势:(1)具有一步筛查牛奶中AFM1的含量是满足中国限量标准还是欧盟限量标准的能力;(2)最低检测限更低,能够达到0.05 ng/m L。近些年,荧光微球和量子点荧光微球等荧光材料渐渐取代胶体金而成为免疫层析方法的新兴标记物,荧光微球和量子点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稳定性强等优点。本研究第三章,通过制备FM-ICA及QB-ICA,首次系统地、全面地对比了FM-ICA和QB-ICA定量检测牛奶中AFM1的结果。FM-ICA在抗体标记p H为7.0、检测时间35 min、FM-m Ab添加体积为2.2μL、T线固定的检测抗原浓度为0.25 mg/m L的最优条件下,具有较低的检测限(42.3pg/m L)、较好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等优点;QB-ICA在抗体标记p H为6.0、检测时间15 min、QB-m Ab添加体积为1.0μL、T线固定的检测抗原浓度为0.1mg/m L的最优条件下,具有较短的免疫动力平衡时间(15 min)、较少的抗体消耗量(0.01μg/卡)及较低的检测抗原消耗量(0.1 mg/m L)等优点。所建立的两种免疫学方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相比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本研究为建立免疫层析试纸条定量检测牛奶中AFM1的荧光材料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