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不同注射方式下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对切口痛大鼠镇痛的半数有效剂量测定目的:探讨静脉与鞘内注射时芬太尼与布托啡诺对切口痛大鼠镇痛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将120只雄性SD大鼠,其中静脉注射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N1组,n=10),芬太尼组(F1组,n=30),布托啡诺组(B1组,n=30);鞘内注射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N2组,n=10),芬太尼组(F2组,n=20),布托啡诺组(B2组,n=20)。依Brennan等法建立大鼠切口痛模型,分别测定术前30min和术后15min的大鼠后足机械痛阈,排除痛觉过敏或痛觉迟钝大鼠。F组及B组大鼠以累积疼痛评分小于对照组50%为镇痛有效指标,用序贯法完成各组实验后,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算出各自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静脉注射:芬太尼的ED50为3.9μg/kg(95%CI:2.5-4.9μg/kg),布托啡诺的ED50为292μg/kg(95%CI:198-373μg/kg);鞘内注射:芬太尼的ED50为30 ng/kg(95%CI:18-39 ng/kg),布托啡诺的ED50为217 ng/kg(95%CI:154-276 ng/kg)。结论:芬太尼和布托啡诺对切口痛大鼠都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根据ED50值分析,芬太尼明显优于布托啡诺,静脉镇痛强度比约是75:1,鞘内镇痛强度比约是7:1。第二部分:布托啡诺与芬太尼联合应用的独立与相关联合作用目的:用生物统计法分别评价静脉与鞘内注射时芬太尼与布托啡诺对镇痛效应的联合药理性质。方法:将两药静脉注射途径得到的ED50联合应用于50只联合组切口痛大鼠,另将两药鞘内注射途径得到的ED50联合应用于15只联合组切口痛大鼠,分别测定术前30 min和术后15min的大鼠后足机械痛阈,以排除痛觉过敏或痛觉迟钝大鼠。大鼠以累积疼痛评分小于对照组50%为镇痛有效指标,两种注射途径均依Brennan等法建立大鼠切口痛模型,采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分析两药相互作用机理,求出两药物联合质反应率(P0)。根据Finney公式:Pe=P1+P2-P1 P2(P 1与P2分别代表第一药与第二药的质反应率;Pe为两药合并应用后的期望质反应率),用期望质反应率Pe和观察质反应率P0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来判断和分析两药对镇痛效应联合作用的性质(独立或相关联合作用)。结果:静脉注射与鞘内注射中,ED50的芬太尼和布托啡诺联合应用的联合质反应率(P0)分别为0.84与0.80,与期望质反应率(P e=0.75)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芬太尼与布托啡诺联合应用时,无论静脉注射或鞘内注射两药均互不影响,药理性质为独立联合作用。第三部分: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对切口痛大鼠镇痛效应的等效曲线目的:制备Loewe等效曲线,分析芬太尼与布托啡诺联合作用的药理效应类型。方法:将90只静脉注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1/4 ED50芬太尼组(V1组,n=30),1/2 ED50芬太尼组(V2组,n=30),3/4 ED50芬太尼组(V3组,n=30);49只鞘内注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1/4 ED50芬太尼组(T1组,n=15),1/2 ED50芬太尼组(T2组,n=17),3/4 ED50芬太尼组(T3组,n=17),均依Brennan等法建立大鼠切口痛模型。分别测定术前半小时和术后15min的大鼠后足机械痛阈,以排除痛觉过敏或痛觉迟钝大鼠。实验组大鼠以累积疼痛评分小于对照组50%为镇痛有效指标,两种注射途径分别以芬太尼的1/4、1/2、3/4 ED50为基础和布托啡诺联合应用,采用序贯法求出各自合并药为ED50时的布托啡诺剂量,将芬太尼和布托啡诺的剂量换算成各自ED50剂量的百分比,由此制定两药的Loewe等效曲线图,进一步分析两药联合作用的效应类型。结果:静脉注射与鞘内注射1/4 ED50芬太尼合并用药为ED50时,布托啡诺的剂量分别是152μg/kg(95%CI:116-185μg/kg,静脉)、128 ng/kg(95%CI:91-199 ng/kg,鞘内);1/2 ED50芬太尼合并用药为ED50时,布托啡诺的剂量分别是109μg/kg(95%CI:84-133μg/kg,静脉)、102ng/kg(95%CI:71-149 ng/kg,鞘内);3/4 ED50芬太尼合并用药为ED50时,布托啡诺的剂量分别是93μg/kg(95%CI:52-125μg/kg,静脉)、89ng/kg(95%CI:79-105 ng/kg,鞘内)。结论:芬太尼与布托啡诺对镇痛联合作用的药理学效应与两药的剂量比例相关,即随着芬太尼与布托菲诺剂量比值逐渐加大,其联合药效从协同作用、相加作用逐渐向拮抗作用转变。第四部分:两种不同类型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对脊髓背角μ、κ阿片受体m 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疼痛模型后,将布托啡诺与芬太尼联合应用,检测两种不同类型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对脊髓背角μ、κ阿片受体m 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疼痛模型并鞘内置管(同第一部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生理盐水组(N组);芬太尼组(F组);布托啡诺组(B组);芬太尼联合布托啡诺组(FB组,分为三个亚组,每组6只)。其中FB组根据第二部分Loewe等效曲线图得出的芬太尼与布托啡诺剂量匹配结果再分为1/4ED50芬太尼与相关剂量的布托啡诺组(FB1)、1/2ED50芬太尼与相关剂量的布托啡诺组(FB2)、3/4ED50芬太尼与相关剂量的布托啡诺组(FB3)三个亚组。各组均在镇痛有效的情况下将所有大鼠处死留取脊髓背角,采用RT-PCR、免疫组化、western-Blot检测大鼠脊髓背角部分μ阿片受体与κ阿片受体m RNA与蛋白含量。结果:在大鼠应用两种阿片镇痛药后均达到有效镇痛效果。关于大鼠脊髓背角μ受体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F组>FB3组>FB2组>FB1组>B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鼠脊髓背角κ受体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B组>FB1组>FB2组>FB3组>F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片类激动剂与激动拮抗剂联合应用后分子水平表现出独立的生物学作用,并无明显的受体相互拮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