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疫霉致病力分化及基因组特征分析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chen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豆是我国主要的杂粮作物之一,因具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良好的保健作用、生育期短、固氮肥地等特点而在我国广泛种植。病害一直是造成绿豆减产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种植品种的单一化,绿豆上病害不断加重。绿豆疫霉茎腐病是近几年在安徽省明光市新发现的一种病害,随后在田间病害调查中相继在湖北、江苏等地也观察到该病害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形态学比较、系统发育分析及寄主范围鉴定,明确引起绿豆疫霉茎腐病的病原菌豇豆疫霉的寄主专化性;通过对3个豇豆疫霉专化型基因组测序组装及比较分析,从分子水平明确三个专化型之间的差异;通过开发SSR标记,对豇豆疫霉绿豆分离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开发出能够有效区分豇豆疫霉不同专化型的特异性标记;通过抗病品种筛选,建立一套鉴别寄主进行豇豆疫霉绿豆专化型致病力差异分析,明确其致病型,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将引起绿豆疫霉茎腐病的病原菌豇豆疫霉鉴定为新的专化型,豇豆疫霉绿豆专化型(Phytophthora vignae f.sp.mungcola):通过对从安徽省明光市、安徽省合肥市、湖北省武汉市和江苏省南京市分离得到的20、23、5和6个分离物与豇豆疫霉豇豆专化型和豇豆疫霉小豆专化型进行形态学比较、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致病性测定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将绿豆分离物鉴定为豇豆疫霉。寄主范围测定结果表明,豇豆疫霉绿豆分离物对绿豆和小豆均具有致病性,豇豆疫霉豇豆专化型分离物和小豆专化型分离物仅对各自的寄主豇豆和小豆致病,表明绿豆分离物与豇豆疫霉其它两种专化型具有不同的寄主范围,命名为豇豆疫霉绿豆专化型。2.初步完成豇豆疫霉3个专化型的基因组组装,分析到3个专化型在效应蛋白及基因家族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对豇豆疫霉绿豆专化型PVMG4、小豆专化型Pa V1和豇豆专化型Pc V2进行de novo测序组装,得到基因组大小分别为89.9 Mb、84.5 Mb和84.0 Mb。对基因组中与致病性相关的效应蛋白进行预测,共从PVMG4、Pa V1和Pc V2中分别预测到207、187和194个含有RXLR基序的效应蛋白。对这些蛋白进行分类分析发现,在PVMG4中存在120个特有的候选效应蛋白,这可能与豇豆疫霉绿豆专化型特有的致病性相关。基因家族分析显示PVMG4、Pa V1和Pc V2中共鉴定到121、34和47个特有的基因家族。基因组共线性表明三个专化型之间虽然共线性较好,但也存在大量的结构变异(染色体易位和染色体倒位)和Indel差异。结合这些差异位点和效应蛋白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解析豇豆疫霉寄主专化性的形成机制。另外,系统进化和共线性分析均表明豇豆疫霉豇豆专化型和豇豆疫霉小豆专化型亲缘关系更近。3.开发了豇豆疫霉基因组SSR标记,解析了豇豆疫霉绿豆专化型的遗传变异:通过对豇豆疫霉全基因组微卫星位点发掘和多态性引物的筛选,获得了12对具有代表性的多态性标记用于豇豆疫霉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UPGMA聚类发现,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9时54个豇豆疫霉绿豆专化型分离物被分为3个类群,表明分离物之间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另外,开发出一个标记能够将豇豆疫霉豇豆专化型、豇豆疫霉小豆专化型和豇豆疫霉绿豆专化型进行区分。4.筛选出抗绿豆疫霉茎腐病品种,建立了一套用于豇豆疫霉绿豆专化型生理分化研究的鉴别寄主:对288份绿豆品种和资源进行抗性鉴定,筛选获得到17份抗病材料和25份中间型材料。通过对筛选到的抗病品种进行遗传背景及抗性稳定分析,建立了包括潍绿6号、郑8-4-6、冀绿0816和鄂绿1号共4个抗病品种作为豇豆疫霉绿豆专化型鉴别寄主。利用鉴别寄主对54个豇豆疫霉绿豆专化型分离物进行致病力分化研究,鉴定到3个致病型(或生理小种),其中pathotype 1包含29个分离物,17个分布在安徽明光,占比58.6%,为该地区的优势致病型。Pathotype 2包含22个分离物,17个分布在安徽合肥,占比77.3%,为该地区的优势致病型。Pathotype 3仅包含江苏南京的其中3个菌株:PVNJ-2、PVNJ-3、PVNJ-6。综上,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引起绿豆疫霉茎腐病的病原菌豇豆疫霉鉴定为新的专化型,豇豆疫霉绿豆专化型。通过对3种豇豆疫霉专化型分离物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结果分析,在豇豆疫霉绿豆专化型中鉴定到120个特有的效应蛋白,这可能与其寄主专化性的形成相关。进一步对豇豆疫霉绿豆专化型基因组开发标记,筛选到能够有效区分豇豆疫霉不同专化型的特异性标记。最后通过抗性筛选,建立了一套能够用于豇豆疫霉绿豆专化型致病力分化研究的鉴别寄主,将54个分离物划分为3种致病型。上述结果为豇豆疫霉绿豆专化型的寄主特异性研究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草地存在恢复速度慢、结构简单和生态功能低下等问题。长期水土流失和集约化农业生产活动导致该区草地多为养分限制生态系统。施肥是促进该区草地生产力提升和草地恢复的有效措施。合理的氮磷添加不仅有助于提升草地生产力,还可优化群落结构和功能,加速草地恢复进程。论文选取黄土丘陵区不同类型草地及其优势种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于2017-2019年在3个不同类型草地(一年生杂类草、多年生禾本
山桐子是十分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其果实含油率高,亚油酸含量在60%以上具有“树上油库”的美称,在食品、保健品、医药、化工等方面拥有多种用途,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选育优良品种,是开发利用山桐子的前提,然而由于缺乏山桐子果实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理论研究及完善的遗传转化体系,严重制约了山桐子这一优良油料树种的良种选育。深入了解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分子调控机理和功能,对山桐子果实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
在当前发展可持续林业的背景下,选育高产的造林树种至关重要。由于木质部的水分运输能力极大影响了生物量积累过程,因此水力学特性也许可以用来反映造林树种的高产潜质。为了将水力学特性应用于高产树种的快速选育,对水力学特性与生长速率及生物量关系的研究至关重要。本研究选择了9个具有生长差异的I-101(Populus alba)×84K(P.alba×P.glandulosa)杨树无性系,通过连续3年测定水力
在逆境条件下,植物的形态、生理和代谢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以适应环境,提高生存竞争力。其中,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尤其酚类物质,在提高植物自身保护、抵御和适应逆境及协调与环境的关系上充当重要角色,其产生和变化比初生代谢产物与环境有更强的相关性和适应性。杜松是黄土高原地区重点保护植物,含有较多酚类物质,在干旱和紫外线强的严酷环境中有其应对的机制,探索其酚类物质对逆境的响应及其适应机制对杜松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应用均
苹果黑星病(Venturia inaequalis)是世界性的苹果真菌病害,可危害寄主叶片、枝条和果实,严重时导致早期落叶,特别是在欧洲、美洲苹果产区每年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害典型症状是在果实上形成黑色的疮痂病斑,又俗称苹果疮痂病(Apple Scab)。苹果黑星病自上世纪20年代在我国河北省发现以来,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而向其他省份扩展蔓延。上世纪80年代,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使
科学的森林经营管理与决策要求设计并优化森林经营规划的策略与方案,这需要把林分生长动态和营林措施集成为一个完整的仿真-优化系统。因此,森林经营管理的实现依赖于两个关键工具:森林生长预测模型和经营优化模型。林分生长模型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准确描述使得管理者可以获得更加详细的林分动态信息,而优化算法决定了最优经营方案的可靠性。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长过程机理的模拟在森林经营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过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体系是自然界中固氮效率最高的固氮系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作为一种生长迅速、抗逆性强且固氮能力突出的豆科乔木,在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土壤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等生态恢复战略的重要先锋树种。开展根瘤菌-刺槐共生固氮体系相关研究既有助于发挥刺槐的生态价值,也可加深对共生固氮机理的了解。Mesorhizobium amorpha
中国是主要的苹果生产国,苹果栽培的面积和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在中国的苹果产区,土壤盐渍化特别是次生盐渍化发生普遍,严重制约了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如何抵御土壤盐害,对提高苹果生产效益和果实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糖在植物的生理代谢、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它不仅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的能源供应物质,而且是决定某些农副产品质量和商品价值的关键。碳水化合物可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碳骨架,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抵
森林生态系统是重要的陆地碳库,储存着全球陆地73%的土壤碳和71%的植被碳,因此森林生态系统碳的周转与存留深刻的影响全球碳循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乔木光合碳在植物-土壤中分配的研究,对进一步加深对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理解有重要意义;枯落物分解是森林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微生物在枯落物分解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阐明该过程中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形成的作用机制对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周转和存留、预测全球气候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的实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成效显著。大规模的植被恢复一方面增加了该地区的土壤水分消耗,另一方面植被冠层和枯落物截留减少了进入土壤的水分,且由于受到次降雨特征的影响,降雨-截留-土壤水过程相当复杂。系统研究植被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促进对水文循环过程的进一步认识,对区域生态恢复和水资源优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陕西延安安塞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