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先勇是六十至七十年代以来台湾及海外小说文坛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写实精神。中国的历史现实、中国文学几千年的优秀传统、世界文学宝库的精华,三者的结合,造就了白先勇。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认识价值,以及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其中,作品所蕴含的浓郁的感伤主义色彩,构成了白先勇小说世界中所灌注的独特的情怀特征。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几乎流露出郁结在作者心中的无限的哀愁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感伤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特色。他的感伤是发自内心的,是挣扎于时间与空间,个人情感矛盾中的毁灭孤独感和强烈的自审意识。关注白先勇作品所体现出的感伤意蕴,既要关注那些来自作品感伤意蕴的外部社会原因,同时又不应忘记他独特的性格心理素质与其创作姿态的关联,包括佛教对其影响及身为同性恋这一事实。对于白先勇小说的研究,评论界的批评文章并不少,但对白先勇小说做整体研究,特别是将白先勇自发表处女作以来至今的创作历程做整体性的描述和文本做细致分析与梳理的并不多见。而以白先勇作品感伤意蕴为论点的,多针对他的几篇作品,范围过于狭窄。本文正是以此为突破点,试从历史及美学的角度对他的整个小说创作,包括创作发展历程,精神内涵的演变、感伤意蕴的体现和感伤意蕴形成原因等,结合具体的作品在详细的文本阅读基础上,试图做出一个较完整的描述。本文分为前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前言简单介绍白先勇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引出本论文的论题、内容和意义。正文探讨了白先勇小说的创作线索,转型过程以及作品具有感伤意蕴的具体原因。同时,以感伤为主线,根据作品反映的主题不同,将其作品具体分为情感之伤、空间之伤、时间之伤、畸恋之伤、政治之伤。作品中对爱情、青春、生存、死亡、文化、精神、畸恋、梦想、现实的探讨,无不透漏出淡淡的怅惘与浓浓的感伤之情,而这正与白先勇本人的精神气质相契合。结语指出白先勇小说具有浓重的感伤意蕴,来自于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类怀有那份深沉、浓厚、毫无保留的爱,来自于他那博大而又浓郁的悲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