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合成SiC的热动力学过程及机理模拟研究

来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uli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波加热具有快速、环保、节能等优点,备受全球瞩目,微波合成SiC是材料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尽管已有大量的实验研究,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微波合成SiC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电场分布不清楚影响加热稳定性,限制了微波技术推广;加热过程中材料热效应不清晰,微波加热机理不系统;原子反应扩散过程复杂,SiC晶体生长不可控。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计算方法的高速发展和日趋成熟,研究者们开发出一系列的模拟软件,成功应用于材料合成等领域。计算机模拟基于理论和实践经验,克服了实验条件的苛刻性和实验环境的严酷性,并且能够有效解读黑匣子式实验过程,分析物理化学机制。文中使用多物理场耦合仿真软件COMSOL模拟出了不同谐振模式下谐振腔中的电场分布,研究了样品位置和数量引起的电场变化规律;并模拟了样品的升温过程,显示了内部温场分布,分析了热效应的产生机理;最后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中的CASTEP模块模拟研究了碳原子扩散的影响因素。模拟结果表明:谐振腔长度为半波长的整数倍时,对应不同模式下的电磁谐振度最高,谐振腔中心位置处电磁谐振均匀性最好,C在中心位置的温度场最有利于SiC的合成,合理设计微波谐振系统中电场分布可以实现多个样品的同时稳定烧结;微波热效应是介电损耗和电导损耗共同作用的结果,SiC合成过程中C的电导损耗持续减弱,介电损耗逐渐增强,两种损耗共同作用使得升温速率仍保持增长;介电常数、电导率、Al2O3掺杂等对C的耦合热转换有积极作用;C颗粒的接触区域存在电场强化;当存在杂质、空位缺陷时,电场增强C原子扩散。
其他文献
提出以随机载荷作用次数为寿命度量指标框架下的失效相关系统可靠性建模方法。考虑系统中各零部件之间存在的失效相关性,通过引入条件可靠度建立失效相关系统可靠性模型。分
提出了系统的开发方案,并对系统开发平台进行搭建。利用ArcIMS所提供的Java Connector连接器进行WebGIS开发,提出了合理的Web应用程序开发步骤,将它成功应用在实际的农田地理信息管理与远程发布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该程序不仅可以灵活定制界面的框架及所实现的功能,而且增强了GIS互操作性。
给出了2m+1(m≥2)次贝济埃曲线降一阶逼近方法。该方法除了具有传统的端点约束和C1—约束外,还具有以下特点:基于欧几里德范数讨论逼近误差,更加符合人们的直观认识;对于分段降阶逼近的情形,不考虑尖点情形;首先考虑并采用了选择拐点的策略;考虑并采用了选择二重点(自交点、结点)等奇点的策略;考虑并采用了选择曲率局部极大值点的策略。数值试验表明:这几条策略的采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2m次贝济埃曲线段,
新课改加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微课的应用可让学生找到感兴趣的知识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可采取
双果糖酐I(α-D-fructofuranose-2′,1:2,1′-β-D-fructofuranose dianhydride,DFA I)是由两个果糖所组成的环状二糖,在自然界含量极为稀少,它甜度较高,能量值很低,与益生元
能源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太阳能资源潜力巨大,作为目前可开发量最大的洁净能源,是极有前途的一种新能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