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了世界上超过50%的成年人,在亚太等发展中地区,感染率更高。但仅有一少部分发展成为消化性溃疡或胃癌等严重病变。出现这种后果是由细菌和宿主两方面原因决定的。细菌方面,cagA致病岛等毒素因子的作用研究较多,而宿主因素中免疫反应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 现有的研究证实细胞免疫尤其是CD4~+T(辅助T细胞)细胞免疫在幽门螺杆菌的免疫致病与防治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有促进胃粘膜局部炎症,加剧胃上皮细胞受损的可能,而其中的某些亚型则在免疫动物模型中具备保护作用。本研究调查了Hp在体内及体外胃粘膜局部的T细胞亚群与功能亚型的选择作用,并在体外验证了Th1/Th2细胞因子对胃上皮细胞代谢与生物学活性的调节作用。 细菌方面,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A,cagA)是较早被确定的细菌毒性蛋白之一,与一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簇—cag致病岛(Pathogenicity Island,PAI)关系密切。为确切认识cagPAI在Hp致病与中的作用,本研究应用三对cagPAI阳性野生菌株与其各自cagPAI基因“敲除”(Knockout)的同源突变株(Isogenic mutant),比较了其在粘附、致胃上皮细胞凋亡及免疫保护等诸方面的功能差异。研究发现: 1.幽门螺杆菌对T细胞亚群选择作用 通过流式细胞术比较Hp阳性与阴性者患者胃粘膜T细胞表面与细胞内分子,发现该菌感染可特异诱导CD4~+T细胞亚群。体外研究则发现,活菌、超声粉碎物及重组尿素酶均具有类似作用。 2.幽门螺杆菌对T细胞表型的选择作用 体内与体外研究均发现Hp活菌、超声粉碎物及重组尿素酶均可诱导胃T细胞分泌IL斗(ThZ)及IFN*仰lX但相对而畜,对I州十的刺激作用更强。3.Th细胞因子对幽门螺杆菌致病的影响 hl细胞因子 IFNq可诱导胃上皮细胞表达 MHC 11类分于,并进而增加Hp对胃上皮细胞的粘附。IFN*本身即可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并可促进Hp诱导的胃上皮凋亡。4.ThZ细胞因子对幽门螺杆菌致病的影响 流式细胞术发现胃上皮细胞表面存在* 细胞因子 ILIO的受体,因而可能接受该因子调节。体外研究发现与 I则1相反,IL+可抑制胃上皮细胞的 MHC 11类分子表达,并进而抑制Hp对胃上皮细胞的粘附,并可部分抬抗 I卯-Y和 Hp的诱导胃上皮凋亡能力。i CagPAI对 HP粘附的作用 通过流式细胞术比较发现,三对cagPAI阳性与突变株对胃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无显著差异。6·CagPAI对HP致凋亡作用的影响 通过ELISA和凝胶电泳两种方法证实,cagPAI阳性与突变株致胃上皮细胞凋亡的能力无无显著差异。7·CapPAI在Hp免疫防治中的作用 与粘膜佐剂霍乱毒素oT)共同兔疫小鼠后接受Hp悉尼株攻击,评价了cagPAI阳性株26695及其同源突变株8J对小鼠感染的预防作用,发现两者均可不同程度地预防Hp感染,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小鼠脾细胞增殖试验证实,与CT对照组相比,两种抗原均可特异诱导T细胞增殖,而突变株的作用甚至强于野生株。 上述研究表明,Thl细胞介导了幽门螺杆菌致病的胃粘膜炎症过程,而ThZ细胞与之作用相反。CagA致病岛可能不宜作为Hp的致病标志, 2其编码基因产物用于Hp疫苗保护性抗原的前景也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