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利用RAPD技术对四川种植的8个枇杷品种(系)进行了品种鉴定和系谱分析;对两个大五星枇杷后代群体的60份个体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1.采用CTAB法成功地提取了68份枇杷个体的DNA样品,检测DNA完整,OD260/OD280的比值在1.80左右,不必去除RNA就能用于RAPD分析,符合RAPD的要求。 2.从80个引物中筛选出能稳定扩增的引物6个。 3.通过筛选优化了更加适宜枇杷的RAPD扩增体系:2.5μl 10×PCR buffer,2.5μlMg2+,0.25μl Taq酶,0.5μl dNTP,2.5μl随机引物,15.75μl ddH2O,1μl模板DNA。 4.得到RAPD扩增的反应程序如下:94℃预变性5min,94℃变性1min,38℃退火1min,72℃延伸1min,40次循环,最后一次为72℃延伸5min,4℃保存。 5.采用RAPD分析,利用选出的能稳定扩增的6个引物对大五星、龙泉1号、川农1号等8个枇杷品种(系)进行了扩增,共扩增出54条带,26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例占48.15%。其中“早钟6号”与“解放钟”的遗传距离最小,只有0.040,相似系数达到96.0%;“川农1号”与“早钟6号”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217,相似系数为78.3%。 6.利用筛选的6个引物初步建立了大五星、龙泉1号、川农1号等品种(系)的DNA指纹图谱,并找到部分特异谱带。 7.利用特异谱带结合DNA指纹图谱,成功地对参试的8个品种(系)进行了鉴别,并利用NTSYSpc 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8个品种(系)间的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结果。 8.采用RAPD分析,利用筛选出的6个引物对两个枇杷群体的60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共扩增出104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17.33条带,其中多态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