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率市场化即政府或货币当局逐步放松或放弃对利率的直接控制或限制,让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我国利率市场化,自1996年正式启动以来,经过9年的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进展。2005年3月16日,央行再次大幅度降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并完全放开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目前,市场没有完全放开的惟有存款利率的上限、贷款利率的下限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少数利率品种。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大大加快,使我国商业银行从外部运营环境到内部经营管理,都面临着一场重大而急迫的变革。
利率市场化,除了有利于促进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商业银行管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提高其经营自主权、加强商业化程度外,更为重要的是,使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存贷款利差缩小,面临的利率风险进一步扩大,若任其发展,商业银行的利润会受到严重威胁,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由此,利率风险管理应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而我国商业银行却存在利率风险管理理念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方法落后以及管理人才匮乏的现状。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新形势,转变长期以来与管制利率相适应的定势经营理念、经营管理模式,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重点关注并急需解决的课题。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笔者以为必须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风险管理对策进行研究。
目前,在利率市场化已相当成熟的西方,关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虽已相当成熟,在实际业务中也已形成了不少利率风险控制工具。但在我国,由于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金融体制还很不成熟、许多金融机构仍沿袭传统思维观念、工作方法解决新问题。这样与西方不同的金融环境,决定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东西,只能依据我国国情来借鉴西方的经验。为此,本论文以理论研究为主,辅以应用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就我国商业银行日益凸现的利率风险问题,来主要探讨,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模型和防范措施。笔者建议,应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作为管理技术选择;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等七大现实措施,来加强利率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