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锌缺乏及锌中毒的病理学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471151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日龄天府肉鸭健雏150只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饲喂锌中毒(1300mg/kg锌)、锌缺乏(22.9mg/kg锌)和正常对照(100mg/kg锌)日粮,进行系统的病理学研究。锌缺乏组试验期49天,发病率80%。缺锌鸭临床症状以生长迟缓、眼部分泌物多、羽毛发育不良、蹼部皮肤溃疡为特征。组织学观察表明,缺锌鸭舌部皮肤小灶性溃疡,蹼部皮肤不全角化并伴有假嗜伊红白细胞大量浸润,胸腺、腔上囊和脾脏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变性、坏死。超微结构上,胸腺、腔上囊和脾脏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均出现细胞核溶解、固缩,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溶解,粗面内质网扩张。血液病理学变化主要是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血红蛋白含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血清锌含量显著降低,红细胞数量减少、渗透脆性增加。锌中毒组试验期28天,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0%。中毒鸭出现生长缓慢、贫血、瘫痪、采食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尸检主要见腿部肌肉色淡或灰白色,外观似蜡样,肌胃平滑肌层出现白色斑块,消化道充满黑褐色煤焦油状内容物。组织学观察显示:骨骼肌纤维肿胀变性,心肌和肌胃平滑肌局灶性坏死;肝脏淤血、出血;胸腺、腔上囊和脾脏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变性坏死。超微结构上,胸腺、腔上囊和脾脏淋巴细胞线粒体肿胀,网状细胞中次级溶酶体增多。血液病理学变化主要是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谷丙转氨酶活性和血清锌含量升高。
其他文献
对贵州省某典型锌冶炼区耕地土壤和主要谷类农作物(稻米、玉米和小麦)进行取样调查,测定了土壤和谷类农作物中重金属Pb、Cd、Zn和Cu的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法
<正>面对众多的现代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理论,中国历史实际意味着什么,以及西方现代的一些主要理论对研究中国历史与现状具有怎样的影响,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知和摸索。《实践与
推进STEM教育逐步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而STEM教育跨学科整合的特点对STEM教师在课程、教学及评价方面都提出了挑战。文章基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视角,指出STEM教师
<正> 1 案例资料2000年1月19日,2002年1月17日、28日,张某某(女,12岁)、芦某某(女,29岁)、李某某(女,18岁)分别被杀。2 DNA检验张某某直肠拭子上有精子,测出PCR-STR基因型。
会议
通过对汞矿区土壤及农作物(大豆、甘薯和芝麻)Hg、As、Cu、Zn、Cd和Pb等6种重金属的测定,分析了农作物和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生物转移特征。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