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生命美学及文化底蕴——以《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为重点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zhong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日本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在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物哀”的美学特征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形成了与自己的人生相契合的生命美学内涵。本文我以《伊豆的舞女》与《雪国》为重点,结合对日本的文化底蕴的追思,来分析川端康成独特的生命美学内涵。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伊豆的舞女》、《雪国》的创造过程与语境。主要介绍了川端的个人成长经历。从他个人成长的郁结,以及所受的时代环境的影响中,分析它进行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   第二章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生命美。分别从性灵美、悲剧美、女性美、自然美的角度来阐述川端康成作品中生命内涵。少女纯真与洁净使她们真诚的对待感情,认真对待生活,奉献着她们那“无偿的爱”展现着“光洁”的性灵美。她们美丽的容貌,动人的风情更加速了走向幻灭与死亡的悲剧。两种女性即纯洁的处女与圣洁的母亲的文学选择,表现了川端康成对处女的追求与母性的渴望,女性美融入了川端的生命体验之中。崇尚自然的川端康成,多以游记的形式完成小说,景物描写与人的生活相暗合,既是川端的文学创作,也是川端的个人体验。   第三章生命美的追思中的文化底蕴。川端康成自小接触佛法,并使之与日本神道教文化的结合。“艺道”与川端康成的个人相契合,特别是花道和茶道文化被活化。古典的艺术被大放光彩的同时,也使川端的生命浸染了艺道的艺术体验。传统“物哀美”是形成川端康成生命美的文化底流,他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物哀美”的同时,也在扩展自己对生命美的体验。展示日本民族文化的传统美,是川端康成在其创作中的孜孜追求。然而,传统美是流淌在川端身体里的文化血液,川端把它消化、吸收,发展后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生命美,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在传统文化底蕴的浸染中形成的生命美,才是他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真正原因。正是这些流淌在川端文学中对生命的审美理念,才形成了川端文学有别于其他日本作家的重要特点。
其他文献
晚清时期报刊上的小说广告,是反映晚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版、销售、阅读等状况的珍贵史料,对晚清文学研究尤其是小说研究意义重大。作为文学活动的参与者,小说广告是小说及其作者
《名公书判清明集》是一部官府公文与诉讼判词的分类汇编,该书不仅对研究宋代尤其是南宋中后期的社会史、文化史、法制史有着极为直观和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分析其中所涉及的士
抗战胜利是人民流血牺牲得来的,抗战的胜利应当是人民的胜利,抗战的果实应当归给人民。  ——毛泽东    扬帆出海    1943年3月16日11点钟,一只五桅大木船从盐阜抗日根据地的盐河口(即新黄河口),载着新四军第三师一批去延安学习深造的团以上干部和他们的警卫员、7名干部家属共51人扬帆出海了。出发前,即3月8日,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召集学习干部队队长、第三师参谋长彭雄,副队长、第三师第八旅旅长田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