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占地球表面近四分之三的海洋拥有着比陆地更加丰富的资源,且尚未被充分利用。随着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已成为解决全球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自对外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凭借巨大的区位优势,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海洋开发活动增多,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逐渐失衡,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日益突显,各地区和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竞争所引出的资源配置问题也成为当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对于整个环渤海区域来说,海洋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显现出地域发展不平衡、海陆系统矛盾突出、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重复建设情况严重等诸多问题。因而着手整个区域的陆海统筹测度分析,并对各海洋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将成为突破当前该地区沿海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本文首先对关于陆海统筹协调发展和海洋产业布局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了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的理论研究进展,并分别对陆海统筹测度模型和主导产业选择方法进行评述。其次,基于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城市及129个县(市区)2000~2012年的相关数据,利用AHP-CRITIC法及D-S合成证据理论评价了环渤海沿海各市的陆海统筹协调程度,并利用核密度分析法和二维坐标对陆海协调度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再利用空间Durbin计量模型测算了沿海县域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探讨了是否海洋区位因素和经济活动因素对整个区域产生了有利影响;而后利用AHP-熵值法和D-S合成证据理论对沿海各市的海洋产业发展基础实施测算,并使用NRCA模型计算各产业发展基础的比较优势以求对各城市的海洋主导产业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再次,研究结果显示:1)在陆海系统统筹协调评价方面,时间上,该地区整体陆海统筹水平呈现逐年提升态势。空间上,环渤海17个沿海城市均已处于海陆系统协调阶段,但各城市统筹协调程度差异较大,天津和大连属于陆域主导中级协调型;烟台属于海洋主导初级协调型;青岛、东营、威海、唐山和盘锦属于陆域主导初级协调型;秦皇岛、沧州、丹东、营口、锦州、葫芦岛、滨州、潍坊和日照属于海洋滞后勉强协调型。2)环渤海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全局正相关性,局部相似经济水平集聚现象也比较显著,并且该地区内部存在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但从海洋区位因素的溢出效应测算来看,样本区间内离岸距离对本地经济发展负向影响,而对周边区县经济发展正向影响,即距离海岸越近,经济情况越好,而对其他区县却产生不利影响。这种情况表明沿海区县的发展并未对整个区域的进步产生带动作用,反而吸收了其他地区的资源,抑制了这些区域的经济增长。而从经济活动溢出效应测算来看,出口总额对本地经济正向影响,对其它地区无显著影响;FDI对本地经济正向影响,对其他地区经济负向影响,但影响系数较小;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对本地经济正影响,对周边区域负影响;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对本地经济的影响为负,但对周边区域无显著影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对经济发展出现了阶段性负向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率对整体经济水平无显著影响,但对本地影响为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本地经济无显著影响,对其他区域的经济影响为正。3)从环渤海地区沿海城市产业发展基础的评价结果来看,各城市海洋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差异较大,且极不平衡。个别海洋经济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城市在大多个产业基础上得到较高的分数,而其他大部分城市各产业基础鲜有高分,有些城市甚至在所有产业的评价中都排位靠后,这种情况客观上反映了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失衡的现状。因此,理应找出各城市具有比较优势基础的海洋产业进行支持,以求实现区域海洋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区域海洋资源的目标。最后,在之前测算结果的基础上,对环渤海陆海统筹战略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以国家及地方海洋经济规划政策为参考,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对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进行全面的、合理的、科学的布局。这对于丰富陆海统筹评价理论和指导产业布局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