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青年卒中越来越常见,颈部动脉夹层是其主要病因之一,由于临床医生对其认识有限,常导致漏诊或误诊。研究目的分析颈部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促进对颈部动脉夹层的早期识别、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及介入科2013年10月~2017年5月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诊断的颈部动脉夹层患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措施等情况。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8例颈部动脉夹层患者,平均年龄(45.8±13.8)岁,男性75例(77%),女性23例(23%)。颈内动脉夹层67例(68%),平均年龄(50.8±11.7)岁;椎动脉段夹层31例(32%),平均年龄(34.9 ±11.5)岁。颈内动脉夹层与椎动脉夹层患者的年龄(t=7.757,P=0.006)及性别(χ2=9.890,P=0.002)均有显著差异。颈内动脉夹层患者肢体活动障碍、口齿不清、头晕的风险显著高于椎动脉夹层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夹层患者肢体麻木、头痛的风险显著低于椎动脉夹层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夹层患者和椎动脉夹层患者意识障碍、视物模糊、Horner征、抽搐、黑矇、行为异常的风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内动脉夹层患者和椎动脉夹层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房颤、冠心病、既往脑梗死、既往脑出血、吸烟、饮酒、颈部外伤史等概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部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线样征、火焰征、鼠尾征、动脉壁内新月形高信号征、瘤样扩张等。治疗上接受抗血小板治疗82例(84%),抗凝治疗12例(12%),血管内治疗4例(4%)。结论1.颈内动脉夹层较椎动脉夹层更常见;颈内动脉夹层男性更常见,椎动脉夹层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颈内动脉夹层的好发年龄较椎动脉夹层更高。2.颈部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形式也各不同,主要由夹层发生位置及受累血管所决定,轻症者可无症状,或单纯头面部或颈痛,重症者可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卒中。3.颈部动脉夹层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帮助诊断。4.规范化的内科治疗对于颈部动脉夹层十分重要,抗凝治疗或抗血小板治疗无显著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