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背景及意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ALL患者常伴有异常染色体核型,染色体核型分析已经成为目前白血病诊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染色体分析作为白血病的诊断指标,同时,染色体分析也是判断白血病预后的一种重要手段。材料和方法统计110例2008年4月至2012年9月来我院治疗并成功进行了染色体核型检查的ALL患者。对其骨髓涂片用瑞特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200个细胞,并结合化学染色(POX),对其进行FAB分型。患者治疗前取肝素抗凝骨髓5ml,然后采用活细胞制备染色体,然后采用姬姆萨-反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染色体异常的描述按《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1995)》。采用统计软件为spss statistics17.0,采用X2检验,以P小于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0例ALL患者中,正常核型例71例(64.5%),异常核型例39例(35.5%),染色体核型结构异常者24例(21.8%),数目异常者11例(10.0%),结构及数目异常者3例(2.7%),异常复杂核型1例。42例儿童ALL患者中,异常核型12例(28.6%),其中t(9;22)(q34;q11)5例,占儿童ALL的11.9%。68例成年人ALL中,异常核型27例(39.7%),t(9;22)(q34;q11)11例,占成年人ALL的16.2%。成年ALL患者与儿童ALL检测出t(9;22)(q34;q11)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t(9;22)(q34;q11)与正常核型核型的患者相比缓解率较低,>50条超二倍体核型与正常核型相比缓解率无差异,伴有t(9;22)(q34;11)的成人ALL与儿童ALL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L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异常具有随机性,较常见的有t(9;22)(q34;q11)、t(4;11)(q21;q23),t(9;22)(q34;q11)、t(4;11)(q21;q23)的疗效较差。第二部分背景及意义据报道,儿童ALL中约有5%伴有bcr/abl融合基因,而成人ALL为20%-30%。伴有bcr/abl基因的致病机制为此基因编码的P190蛋白具有较强的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活性,可激活Ras/Erk信号通路。通过抑制物抑制P190蛋白下游信号Ras/Erk通路的激活的研究可以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并且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收集2012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7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外周血培养原代细胞,7名ALL患者外周血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血病细胞均大于90%。另选取4名正常人的外周血培养原代细胞。通过SYBR GreenⅡ实时定量PCR检测MEK抑制剂(PD98059)作用于ALL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24小时后c-fos、c-jun、TAK1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配对样本采用非参数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独立样本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值小于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正常人原代细胞相比,处理前原代ALL细胞c-fos(p=0.014)、TAK1mRNA(p=0.017)的相对表达升高。经PD98059处理后原代ALL细胞中c-fos、c-jun、TAK1mRNA的相对表达情况为:c-fos、c-junmRNA7个样本中均低表达,TAK1mRNA5个样本中低表达,2个样本高表达,较处理前c-fos(p=0.018)、 c-jun(p=0.018)、TAK1(p=0.018)mRNA表达明显下降。处理后原代ALL细胞与正常人原代细胞相比c-fo、c-jun、TAK1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原代ALL细胞的c-fos和TAK1基因的表达增高,并且阻断ALL细胞的Ras/Erk信号通路对导致重要转录因子c-fos、c-jun及TAK1基因表达明显下降。提示阻断Ras/Erk信号通路对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靶向治疗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