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作为高新技术的软件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国外同行业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生产能力还很差,业内人士也逐渐认识到:要发展我国的软件产业,必须走软件过程管理专业化的道路。软件业的项目实施情况一直很不乐观。通过一些数据可以看到,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都存在着项目延期和项目质量难以控制的现象,而造成这种的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项目管理。目前,国内软件企业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为:1、 软件质量不可控,与具体开发人员的个人能力直接相关;2、 重技术实现、轻文档工作,甚至牺牲文档和测试的时间来赶进度;3、 项目经理多为技术出身,缺乏普通的管理知识和本专业项目管理技能;4、 项目处于一种混沌状态,许多问题直到给用户实施时才显现出来,直接影响客户的满意度;5、 高层经理对项目失控,导致对客户的承诺经常无法兑现;6、 由于没有文档作为依据,测试人员很难正确理解软件,测试工作只能留于形式;7、 对需求缺乏控制,说改就改,需求的合理性也很难保证;8、 缺乏基线控制,给项目小组成员进行同步工作带来困难,导致无用功。由此可见,我国软件项目失败现象普遍存在不足为奇。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IT行业用户需求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断发展性,也决定了软件开发与其他产品的制造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软件开发项目是智力密集型的项目,如果在工程即将竣工时再进行质量检查与确认则为时已晚,而强有力的过程管理正是软件项目质量保证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专业的软件项目管理才能有效组织一个协调、高效的团队,才能做到项目成功、客户满意、企业和合作伙伴互利双赢。可以说,软件行业的所有项目管理目标,都是为了保证软件的质量,所以,全面质量管理不但适用于传统的工业化生产,也同样适用于现代高知识密集度的软件行业。随着管理学的思想逐渐融入软件开发过程中,由美国软件工程研究所提出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W-CMM为软件行业的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项目管理被作为CMM的5个级别中的首要级别(2级)加以强调,而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也被运用于其中,实现了从需求管理到项目计划、项目控制、质量保证、配置管理等软件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企业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用户满意度。它提出过程监控以及文档先行的思想,让企业在软件生产的每个步骤都留下详实的文档,从而实现软件生产的标准化控制和质量控制,让企业有效地控制软件生产各方面的问题,并通过文档来表明每个基线、每个成员的工作量和完成质量,达到项目风险最小化。同时,它也遵循了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科学程序——PDCA(Plan、Do、Check、Action)。<WP=5>CMM不但在项目管理上充分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实质,而且在具体实施时也同样用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通常,管理变革的动力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也应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如先由企业高层分别对CMM2(项目管理级)所涉及的5个关键过程域(需求管理、配置管理、质量保证、计划(含估算)和跟踪)制定公司级的项目管理方针,以指导员工的思想、意识;然后进一步定义详细的过程,使管理工作有一条基线可遵循,相当于一项立法,作为对违反基线行为的判断标准;制定了法律,最后还要看执法的效果,检查执行情况。同时,为了在软件开发的所有阶段都进行质量管理,不能单靠测试来把关,还要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引入评审机制。另外,除了强有力的过程管理是软件项目质量保证的必要条件,人和技术也同样是重要因素,尤其是技术是由人来掌握的,而且作任何事情都是离不开人的。因此,合格的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都是任何一个项目成功必备的前提条件之一。事实证明,软件开发过程的项目管理对提高软件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使纯个人脑力劳动造成的混乱状态逐渐有序化、可视化,降低了个人因素给软件质量带来的风险;提高了软件开发管理能力,使项目进度得到了严密的控制,研发过程逐渐透明化,为软件产业向工业化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国内一些软件企业实施CMM的成果也说明,它能为促进软件产品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提供丰富的能源。但是,质量管理也好、项目管理也好、CMM也好,都只是提高软件质量的方法和工具,并非核心,而核心应该在于软件企业领导人是否具有管理理念。通过在软件企业的工作经历及对软件行业的了解,笔者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希望中国的软件业能够走出国门,与国外软件企业同场竞技。本次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仅适用于工期、资源较宽裕的外部项目或公司内部产品的研发。通常,在市场的压力下,软件开发工作中第一个被牺牲的往往就是管理,这与国内客户的不成熟有关,因此教育国内软件客户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而且应该成为国内软件行业的集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