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的金融制度创新的实践浪潮,各主要西方国家竞相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混业经营模式,使得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职能为一体的综合型、全能型金融机构成为当今世界金融业竞争的有力主体。2001年11月10日,我国已正式加入WTO,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将遵循《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原则和规定。但目前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尽管为了保护金融业这一幼稚产业,我国采取了审慎渐进、逐步开放金融服务市场的策略,但不可避免的是中国金融业在未来五年后将最终融入全球性竞争之中。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激烈异常的国际竞争,我国现存的金融业经营制度会遭受巨大冲击,直接关系到我国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模式应当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以适应金融服务自由化、一体化的潮流?这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难题,需要我们利用短暂的缓冲期未雨绸缪,仔细规划,为我国金融业融入全球性的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制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力求把握住金融业从分业到混业这种转变的实质内核,而对分析我国的现实问题时,能够有所启示和借鉴作用。这正是本文研究和思考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二、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文章通过回顾西方国家金融业分与混的制度创新之路,对其创新的动因及金融监管在混业经营制度下所面临的新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并联系我国金融业的实际现状,对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目前进行混业经营的风险与效率展开分析,认识到我国目前不宜立即实行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前言首先提供了本文写作的理论依据——新制度经济学及与制度相关的理论观点,包括制度、制度变迁、创新、制度创新、金融制<WP=3>度、金融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认为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模式和混业经营模式都是一种金融制度,二者之间的相互变迁的过程则是一种金融制度创新的过程。这为以后各章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分析框架。然后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狭义的混业经营,即指银行和保险的相互交叉和融合,而且混业经营概念主要指二者之间有着相互的产权联系的情形。第一章着重全面回顾了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在上个世纪金融业经营制度在分业和混业之间的变迁过程,并总结了各国目前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特点。本章写作的目的在于以各国金融业经营制度不同的发展路径为线索,使其成为本文讨论的逻辑起点。第二章在第一章写作的基础上,对西方国家金融业经营制度创新动因进行分析,使我们加深对金融业经营制度的了解和认识,进而达到对其本质特征的把握。第一节从金融经营制度安排的视角去认识金融业的发展特点:⑴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讲,金融业自然的分业制度是社会发展要求专业化分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的直接结果;⑵一个理想的金融运行制度应该是能在有效控制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风险的基础上,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促进资金合理配置;⑶金融业经营制度具有二重性。符合规律的金融制度对金融发展的阶段与层次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金融发展产生飞跃、上层次的基本动力。而脱离现实的金融制度则会造成高昂的成本和代价,甚至会使得金融制度的瘫痪,导致经济衰退和社会总福利的巨大损失。第二节分析了在上个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金融业由混业到分业制度创新的动因,其直接原因是经济大危机引起的金融管制,各国金融当局进行事关金融体系安全和整体发展的再造,其间还伴随着西方经济思想由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主义的转变。第三节分析了西方国家金融业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由分业到混业制度创新的动因:⑴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崛起;⑵新技术革命的推动;⑶金融机构的逐利动机;⑷风险的分散与控制;⑸消费者服务需求的促进;⑹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影响。第四节综合了前面各节的分析,对金融业经营制度创新及其动因作出评价和总结,指出:分业经营制度与混业经营制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WP=4>相对而言前者注重的是风险的控制,而后者突出的是效率的优先,所以对分业制度与混业制度的选择实质上就是对风险与效率的取舍。金融业不断的合与分,正是各国在现实条件基础上,风险与效率不断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的结果。而一国如何寻找风险与效率的最佳组合,选择何种金融经营制度,最终取决于该国现实的经济金融条件。本章同时为下面讨论我国能否立即实行混业经营制度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分析框架。第三章是前两章内容的延伸,讨论了在金融混业经营和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金融监管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第一节对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与英国的金融业统一监管进行了历史回顾,指出统一监管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对金融服务集团不断出现和发展的监管对策;二是能够取得监管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该节还对这几个国家的统一监管加以简要评述。第二节通过总结北欧及英国监管经验,尝试得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是否进行统一监管的决策步骤。第三节介绍了金融自由化下的国际监管问题: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