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预制装配式RC楼盖体系力学性能与抗震设计方法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hleen350191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预制装配式RC楼盖体系是一种全装配式预制RC楼盖结构体系,具有标准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施工速度快和技术经济效益好等现代预制RC结构的突出优点。但是由于新型楼盖力学性能的独特性决定了不能沿袭现行规范进行楼盖的承载力设计和结构的抗震设计,给本体系的推广应用提出了挑战。基于此,本文采用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预制板连接节点和楼盖体系的基本力学性能出发,重点研究了新型楼盖板缝节点的力学性能及承载力设计方法、新型楼盖体系竖向受力性能和新型楼盖平面内受力性能,探讨了新型楼盖和新型楼盖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方法,考察了新型楼盖平面内力学特点对结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开发了5种新型楼盖板缝节点,并对其进行了平面内剪力、拉力和拉剪复合作用下共21个节点的受力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其中三种节点的承载力、延性和抗震性能均较好,是优良的板缝连接形式;对新型楼盖板缝连接件进行了细部构造的参数化分析,提出了连接构造建议;轴向拉力的存在对板缝节点的抗剪承载力有削弱作用,且拉剪比越大削弱作用越明显,建议对楼盖中高拉剪区域的连接件设计时考虑轴向拉力的不利影响;结合ABAQUS分析结果,给出了新型楼盖板缝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   第二,进行了新型楼盖1/2缩尺模型平面内受力性能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楼盖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平面内刚度和较好整体性,各连接件工作性能良好;新型楼盖在平面内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具有一定的延性,但滞回曲线捏缩效应明显,耗能能力不理想,验证了采用弹性楼盖抗震设计方法的必要性;连接件在垂直于加载方向上的内力分布基本呈相对于原点的中心对称分布,为理论分析时采用平截面假定提供了依据。   第三,基于新型楼盖板缝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和等效梁模型理论推导了新型楼盖平面内变形计算方法,并与试验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采用基于等效梁模型理论的计算方法计算的新型楼盖模型在弹性阶段的平面内变形值与试验实测值符合较好,所提出的计算方法能较好地计算新型楼盖在弹性阶段平面内变形值。基于等效梁模型理论,推导了新型楼盖平面内刚度的计算方法,在刚度的表达式中既包括了弯曲成分又包括了剪切成分,是一种较为准确和直接的楼盖平面内刚度计算方法。由于新型楼盖的平面内刚度有限,不能作为刚性隔板来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   第四,进行了新型楼盖1/2模型竖向受力性能的静载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楼盖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在整个加载过程中,新型楼盖中的梁-板连接件和板缝连接件都表现出良好的传力性能,说明新型楼盖的连接构造达到了预期效果;在均布荷载下楼盖的挠曲变形形状呈现出与现浇双向楼盖类似的“碟形”,说明新型楼盖具有双向板变形的特征;新型楼盖在竖向荷载下的跨中挠度值介于同条件下双向板楼盖和单向板楼盖跨中挠度值之间;新型楼盖跨中横板缝方向存在弯矩传递,说明新型楼盖具有双向受力性能。考虑到新型楼盖在顺板缝方向和横板缝方向的构造特点、变形和受力规律,新型楼盖可确定为正交各向异性双向板楼盖。   第五,基于弹性薄板小挠度理论和正交各向异性板理论推导了新型楼盖在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计算公式。   第六,在广泛研究国外规范中楼盖抗震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新型楼盖力学属性的抗震设计方法。同时,基于“串并联多质点系”空间振动模型提出了的多、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方法,该方法考虑了新型楼盖平面内实际刚度对结构的地震响应和内力分配的影响。   第七,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新型楼盖结构体系的动力特征分析。分析表明:新型楼盖增大了结构的基本周期,增加了高振型在地震响应中的参与,相比现浇结构需增加振型数目来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计算。   最后,进行了采用新型楼盖的高层建筑动力弹性时程分析,考察了结构的位移、基底剪力和楼层加速度响应,并与同条件现浇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新型楼盖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了显著的平面内变形,并且底部楼层的平面内变形较为严重,顶部楼层的平面内变形较小;剪力墙分担的基底剪力小于现浇结构,而框架部分分担的基底剪力大于现浇结构,并且这些差异是明显的;地震作用下新型结构和现浇结构的楼层加速度相对于地面输入加速度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放大。新型楼盖结构体系的上述地震响应特点应在结构的抗震设计中给予考虑。   作为一种全装配式楼盖体系,本文只做了基本力学性能的研究和抗震设计方法的探讨,付诸工程应用尚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地震时土体与结构相互作用是一个普遍且复杂的问题。1985年墨西哥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对远震区的中、高层建筑造成了严重破坏。当前对于深厚土层上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是基于
随着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的实施,东北地震区的建设工程数量规模大幅度增加、等级不断提升,其合理的抗震设防是减轻或避免建设工程震害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有效手段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获得动荷载作用下人工冻黏土变形规律,基于试验结果推导了人工冻土动荷载本构满足改进的西源模型,通过冻结井塔基础现场实测验证了动荷载冻土本构模型的正确
近年来,随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开始大量修建公路、铁路和机场等设施,尤其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软粘土具有强度低、孔隙比大等特性,修建于软土地区的公路
岩体中裂隙的起裂、扩展和贯通演化特性、破裂模式及其对工程岩体强度及渗流特性的影响一直为工程地质界、岩石力学界和相关工程界所重视。为了分析水压力影响下裂隙岩体细观
钢管混凝土大量应用在土木工程结构中,特别是在桥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国内较多研究的是钢管混凝土结构耐高温性能,而太阳辐射作用下的结构性能研究较少。钢管混凝土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势在必然。深基坑工程中,由于周边建筑密集、管线分布杂乱、场地狭小等,给深基坑工程带来很大的难度及复杂性。原有的一部分经典理论和支
桥梁的基础一般属于刚性基础,从混凝土刚性扩大基础到桩基础乃至沉井基础。中小型桥梁一般采用的基础形式是混凝土刚性扩大基础,大桥和特大桥采用的是沉井基础和桩基础。由工程
研究软弱夹层土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强度变化,对于广西含软弱夹层碎屑岩边坡稳定性的分析、判别和边坡防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依托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重大科研
我国中西部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在工程建设上遇到的大多数为非饱和土。非饱和土中的基质吸力是导致非饱和土与饱和土在工程性质上产生本质差别的原因。气候环境和外荷